2023年09月29日08:53 来源:中国军网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岁月的长河里,无数革命先烈矢志不渝、前仆后继,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山河已无恙,英名永流传。烽烟早已消散,但记忆不会暗淡,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在第十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为铭记烈士功绩、缅怀烈士英名、传承烈士精神,本版选取了4位不同时期的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迹,与读者一起致敬英雄、学习英雄。
长征时期
陈树湘:
“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英烈生平:陈树湘,1905年1月生,湖南长沙县人。1927年9月,陈树湘随部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在湘江战役中,陈树湘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江,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在被押往长沙途中,陈树湘乘敌不备,断肠就义,年仅29岁。
1934年10月,陈树湘率红34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担任全军总后卫。从10月下旬开始,红34师先后在古陂、汝城、岭秀一带辗转作战,顽强阻击粤军、湘军的追击部队,掩护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
气急败坏的敌军很快依托湘江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誓要让红军主力葬身于此。面对前有江水阻隔,后有重兵紧追的严峻情况,红34师再次担负起阻击敌军的重任。
红5军团参谋长刘伯承专门找到陈树湘,亲自向他下达战斗命令。陈树湘面对如此重担,没有丝毫畏惧,并代表红34师全体官兵向刘伯承表了决心。
此时的中央红军尚有8万余人,要全部渡过湘江,所需时间不短。11月27日,红军主力开始渡江,陈树湘也率部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阻击战。红34师先是在文市一带阻击敌人,又趁着夜色快速调整部署,以应对从多方向逼近的敌军。
28日早上天刚亮,敌军的飞机就开始进行轮番轰炸和侦察,多支地面部队从3个方向发起猛攻。面对十几倍于己的敌人,陈树湘镇定自若,指挥全师官兵死守阵地,顶住了敌军一次又一次冲锋。他们深知,自己多坚持一分钟,就能为主力部队多争取一分钟。就这样鏖战了4天5夜后,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于12月1日下午渡过湘江,红34师艰难地完成了掩护任务。
此时,敌军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身陷重围的红34师。战至12月3日,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张凯和多位团长、团政委相继牺牲,全师官兵锐减至不足千人。陈树湘马上召集党员干部开会,决定向湘南突围,若有不测,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然而,就在突围途中,陈树湘不幸中弹,昏迷被俘。
敌军为抓到一名红军师长而欣喜若狂,立即将他押往长沙。途中,陈树湘乘敌不备,用手撕开腹部的绷带,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抗日战争
白乙化:
“血沃幽燕”小白龙
英烈生平:白乙化,字野鹤,满族,1911年6月生,辽宁辽阳人。1930年,白乙化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平东洋抗日义勇军”司令、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司令员、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平北军分区第10团团长。由于他常穿白衣,指挥作战灵活机动,人称“小白龙”。1941年2月4日,白乙化在指挥密云马营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0岁。
1929年,白乙化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预科。其间,他研读了《共产党宣言》等理论著作,并于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白乙化向学校申请“先去杀敌,再来求学”,校方回复“保留学籍,打完日寇再重回学校完成学业”。白乙化返回辽阳后,组织抗日义勇军,转战于辽西、热北、锦西等地,连战连捷。
卢沟桥事变后,白乙化带头组建了抗日民族先锋队。1939年,该抗日民族先锋队改编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平北军分区第10团,白乙化任团长。改编后,他即率部参加粉碎日军对平西抗日根据地10路围攻的战役,屡创日军,并在东胡林阻击战中击落1架敌机。
白乙化虽是“学生官”,但自身军事素质一点也不差。尤其是投弹,别人都是握着木柄投,他却反过来攥着弹头投,投出去的手榴弹又快又准,再加上他身高臂长,能把手榴弹扔得很远。1940年6月,白乙化奉命开辟丰滦密敌后抗日根据地,率部深入滦平、丰宁一带对日伪军作战。一天夜里,他率部袭击敌军大草坪据点,就在部队冲锋到达中心炮楼附近时,炮楼里的敌人突然利用两侧的射击孔疯狂射击,我军前进受阻。白乙化看了一眼炮楼,抓起手榴弹就跑到战线前沿,随即用他特殊的投掷方法,把两枚手榴弹准确地扔进敌军的射击孔里。随着爆炸声响,敌军机枪成了“哑巴”,战士们迅速冲进炮楼,全歼敌军1个营。
白乙化智勇双全,加上第10团屡战屡胜,根据地迅速发展,丰滦密人民十分信赖和拥戴他。1941年2月,伪满道田讨伐队沿白河向根据地进犯,白乙化率部在密云县马营西山一带与敌军激战,毙、俘敌117人,保卫了根据地。就在战斗即将胜利结束时,白乙化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白乙化牺牲后,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发表了《告全军同志书》,赞扬他是“优秀的指挥员、民族英雄、无产阶级的先锋”。萧克将军称赞白乙化“血沃幽燕,名垂千古”。
解放战争
陈树棠:
战斗模范 独胆英雄
英烈生平:陈树棠,1925年生,天津市塘沽区(今天津市滨海新区)人。1945年9月,陈树棠参加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6月27日,在四平外围战斗中,为掩护战友撤退,陈树棠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年仅22岁。
陈树棠出身贫寒,因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欺压,他被迫逃到东北做苦役。1945年8月,陈树棠被八路军解救后,立即表示想要加入人民军队。很快,陈树棠便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跟随部队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1946年,陈树棠在四平、通化保卫战中英勇作战,先后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
1947年3月,陈树棠所在连队奉命参与解放辉南县城的战斗。3月4日,在一番猛烈的炮火袭击后,我军冲入城内,与敌展开巷战。原是炮班战士的陈树棠,见巷战中火炮作用不大,随即抄起一支缴获的冲锋枪,和战友一起冲进狭窄的街道内。由于城内浓烟弥漫,陈树棠又冲得太猛,很快就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这时,他突然发现在一个胡同的拐角处,一群敌人正准备登车逃跑。战机稍纵即逝,容不得半点迟疑,陈树棠一个箭步向前,用枪抵住了一名敌军军官:“不许动!你们已经被包围了!”
早已是惊弓之鸟的敌军,真以为被包围,纷纷放下了武器。不久,连长带着大部队赶来,经过清点,陈树棠一举俘虏了61人,缴获枪炮48件。战斗结束后,陈树棠荣立特等功,纵队授予他“独胆英雄”称号和红星战斗英雄奖章。
3个多月后,已经升任副排长的陈树棠再次被委以重任。当时,大部队正在四平外围激烈战斗,陈树棠和战友奉命驻守开原县以东的366高地,阻击企图增援四平的敌军。6月27日,敌军再次发起冲锋,陈树棠率部与敌军展开近身肉搏。
战至黄昏,阻击任务基本完成,上级命令陈树棠带领部队撤出战斗。就在此时,一颗流弹击中了他的腹部,陈树棠应声倒地、血流不止。距离不远的残敌立刻冲上来,陈树棠一面让战友撤退,一面拉响身上的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军同归于尽。战后,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命名陈树棠生前所在排为“树棠排”。辽宁省人民政府将366高地命名为“树棠山”。
抗美援朝战争
杨连第:
钢铁运输线上的“登高英雄”
英烈生平:杨连第,1919年生,天津市北仓镇人。1949年2月,杨连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抢修陇海铁路8号桥时表现突出,获“登高英雄”称号。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5月15日,杨连第在指挥抢修清川江大桥时,英勇牺牲,年仅33岁。
1949年8月,杨连第所在部队奉命抢修陇海铁路8号桥。这座桥桥高45米,是全国有名的险要工程。杨连第脚踩单面云梯,飞步登上桥墩,仅以一块木板作掩护,连续3天爆破百余次,炸平5座桥墩顶面。最终,他所在部队提前20天完成了8号桥墩工程任务,于10月18日实现顺利通车。杨连第立大功一次,并获“登高英雄”称号。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战争初期,志愿军在物资运输补给方面困难重重,尤其是以铁路为主的运输线路,时常遭到美军飞机轰炸破坏,一度制约了前线部队的作战能力。11月起,志愿军铁道部队入朝,遂行战地铁路保障任务,确保物资补给线路畅通无阻。杨连第就是其中一员。
入朝后,杨连第继续发挥专业特长,秉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作风,奋战在铁路抢修一线,与战友多次完成大桥抢修任务。
1951年7月,一场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冲毁了清川江大桥。这座大桥位于朝鲜北部重要的铁路大动脉满浦线上,是后方仓库前运物资的必经之地。为保证运输畅通,杨连第立即带领一个排的战士投入抢修工作。
由于连降暴雨,浮桥和新搭起的桥墩均被冲毁。就在一筹莫展之际,杨连第想到了用钢轨来搭设浮桥,他带领战士们奋战30多个昼夜,终于成功完成任务。在架设浮桥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作业极度疲劳,杨连第被大浪卷走,战友们将他救上岸时,他脸色苍白、嘴唇黑紫,手里仍牢牢攥着一把用来拧钢丝的钳子。
1952年5月15日,时任副连长的杨连第在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不幸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第连”。杨连第牺牲后,原铁道部将陇海铁路8号桥命名为“杨连第大桥”,并在桥头修建杨连第烈士纪念碑和杨连第烈士纪念馆。(周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