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1日13:5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23年8月20日,中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柯鲁克走完了她108岁的人生。作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教育家、人类学家,新中国英语教学拓荒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专家、终身荣誉教授,伊莎白一生关注中国农村发展、教书育人,桃李天下。
这样一位“用一生爱着中国”的国际友人,她的人生轨迹与中国紧紧相连,与中国同呼吸、共命运,把一生的光辉岁月都留给了中国。
图为“友谊勋章”获得者、北京外国语大学终身荣誉教授伊莎白·柯鲁克生前照片。(北京外国语大学供图)
“荣誉市民”的人生经历与中国紧紧相连
2019年,一场为伊莎白授予“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荣誉称号的仪式在北京举行。而在1700多公里外的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这个名字几乎妇孺皆知。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海盐供给线被日军切断,盐价暴涨,民不聊生。1940年,对中国乡村多有了解的伊莎白受邀来到了兴隆场(今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协助调查全乡居民的经济生活状况,为建立食盐供给合作社做准备,用以向穷人提供买得起的食盐。
可由于太平洋战场形势的变化,合作社建设项目被迫中止。1942年初,伊莎白只能带着遗憾告别了这里。
虽然伊莎白只在大兴镇驻足了短短两年,但她为这里付出了许多——早在1940年她刚到大兴镇时,就和同事们开办了小诊所、育婴小学、贫民识字班等,免费招收贫困儿童,教孩子们识字和卫生知识。伊莎白在这里建立的平民学校旧址,至今仍然被保留着。
1999年,她又与好友设立了“伊柯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大兴镇的贫困学生。而她对学生的唯一要求就是经常保持通信。只要收到学生们的信,她都亲自提笔回复。
每当回忆起当年在大兴镇的一些人和事,伊莎白的眼睛都会亮起来。“那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时光,因为我们做了一些我认为相当有历史意义的事情,非常值得向更多新生代们开放。”伊莎白说。
“终身荣誉教授”的人生理想与中国紧紧相连
1948年,伊莎白和丈夫大卫·柯鲁克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来到中央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任教,为即将建立的新中国培养外语人才——她成为了学院英语系的一名教师,一做就是半辈子。
伊莎白在北外躬耕教育几十年,参与编写了我国第一套大学英语教程,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教材编写、教师发展等方面,做了多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从教材的编写到打印,伊莎白老师都亲力亲为,完完全全将自己奉献给了中国的英语教育事业,这种伟大的胸怀,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她的学生回忆道。
不仅如此,她对待教育工作的那份敬业奉献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北外一代代师生。“当年,伊莎白会给班级的所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习档案,哪天有什么问题、应该做什么练习,每一点都列得特别详细。”伊莎白在学生身上投入了很多精力,这种深厚的师生情,也一直在北外延续着。
退休后的伊莎白,依旧没有停下为英语教育事业奉献的脚步。她在学院设立了“柯鲁克夫妇奖学金”,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完成学业,而这一奖学金也支持鼓励着一代代学子追寻自己的梦想。
200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授予伊莎白“终身荣誉教授”称号;2016年和2018年,中国政府先后授予她“十大功勋外教”及“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荣誉称号。
作为中国的忠诚朋友,伊莎白立足英语教学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人才支持,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友谊勋章”获得者的人生价值与中国紧紧相连
2019年9月2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内。104岁的伊莎白·柯鲁克荣获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友谊勋章”。颁奖词指出,她是“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作出杰出贡献”。
颁奖词之外,是伊莎白的特殊经历:1915年,她生于中国四川成都。6岁那年,她跟着父母从加拿大回到中国——那一年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之后的一百多年,伊莎白亲历了中国的每一次历史巨变。她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她始终与中国人民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是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忠诚朋友。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世界宣告成立时,伊莎白和丈夫应邀登上观礼台。她亲眼看见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万众欢呼声中冉冉升起。
伊莎白曾说,她的那些老朋友,那些献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友人,如果他们还活着,那该多好啊!他们都应该荣获这样一枚勋章。
这枚金光闪闪的“友谊勋章”,在伊莎白心中的分量太重了。它属于伊莎白,也属于为新中国奋斗的那一代国际友人。
据悉,遵照本人遗愿,伊莎白丧事从简,遗体捐赠医学研究,不举行告别仪式。
伊莎白·柯鲁克一生孜孜不倦地在中国耕耘,知行合一,为中国人民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日报、重庆日报、四川日报、北京外国语大学
整理:王子锋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