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丨水清岸绿产业优 书写绿色“新答卷”

人民网记者 李阔 苗子健

2023年08月15日13:08    来源:人民网

  盛夏时节,万物荣华,大美长江,风景如画。

  7月25日清晨天刚亮,61岁的熊根荣就带着几名队员驾驶汽轮沿着近60公里长的江面进行巡逻。

  熊根荣是安徽省铜陵市郊区禁捕巡护队队长,4年前,他与其他渔民一起退捕上岸,成为了一名护渔员。角色的转变,让熊根荣切身感受到“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未来的生计”。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考察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要把相关工作做到位,让广大渔民愿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后能够稳得住、能致富。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安徽省考察。这是19日上午,习近平在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了解马鞍山市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作为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省份,近年来,安徽省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抓手,聚焦“水清”“岸绿”“产业优”,实施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分级管控,设置三道生态防线,久久为功,保护两岸青山和一江碧水。

  经过7年治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正在长江安徽段徐徐展开。

  水清:系统治理,守护一江碧水

  长江流经安徽416公里,江水流至马鞍山段时,天门中断,转而北上,东岸是马鞍山薛家洼,西岸是浮沙圩。

  7月27日傍晚,一场阵雨过后,空气清新,凉风习习,驻足薛家洼生态园观景平台眺望远方,只见宽阔江面上,彩虹悬空,青山相映,过往船只川流不息,构成一幅别致景象。

  此时,家住马鞍山的韩先生,正和妻子一起带着外地来的弟弟用手机记录下这一美好瞬间。“以前这边脏乱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弟弟每次来马鞍山,我们都不愿带他来这里。”谈起以前的薛家洼,韩先生直摇头。

  观景平台前的展板上,多幅旧照述说着薛家洼过去不堪的景象:非法码头遍地、“散乱污”企业林立。

  几年过去,薛家洼华丽蝶变,成为这座山城的“城市生态客厅”和市民休闲网红“打卡”地。

蝶变后的薛家洼,水清岸绿。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在马鞍山,“三姑娘”的名字家喻户晓。“三姑娘”陈兰香曾经和丈夫靠捕鱼为生,在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活了20余年。

  2019年,马鞍山市以长江生态环境整治为主题,启动长江干流、重要支流渔民退捕转产,全市拆解各类渔船5651艘,包括“三姑娘”在内的1万多名渔民退捕上岸。

  2020年,在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三姑娘”与其他8户上岸渔民共同出资成立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渔民变股东,大家“抱团致富”。如今,公司实现营收近500万元,两年来公司股东分红30万元。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认真做好禁捕退捕和转产安置等工作。”安徽省发改委长江处有关负责人称,经过多年综合治理,安徽禁捕区域内1.2万余艘渔船和3万多渔民全面退捕上岸,实现了建档立卡、证注销、船封存、网销毁四个100%。

  长江江豚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微笑天使”,过去因工业和船舶污染,长江水质恶化,江豚种群数量逐渐下降。2017年长江江豚科考数据显示,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种群数量少于大熊猫,呈现极度濒危状态。

在长江铜陵段,长江江豚跃出水面嬉戏。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自2016年1月中央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后,我们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了力度空前的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以系统思维全面实施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7+1’行动,以解决长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顾群说,7年来,2.1万余家“散乱污”企业被关停、3000多个长江干流沿线入河排污口被整治、231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294座生产经营码头船舶污水垃圾接收转运实现全覆盖……

  如今,长江安徽段的水质越来越好。据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提供的数据显示: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2022年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4.8%以上,为国考以来最好水平。

  “过去捕鱼时,很难见到野生长江江豚,现在隔三岔五就能看到它们成群结队浮出水面,说明咱们这里的水质越来越好了。”在长江捕了30多年鱼的熊根荣一边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照片,一边感慨道。

  一组数据验证了老熊的观感: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整个长江流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恢复到1249头,与2017年相比,5年数量增加23.42%。

  十年禁渔效果彰显,“水中国宝”长江江豚逐戏长江安徽段如今已成为常态。

  岸绿:久久为功,共护两岸青山

  在江城芜湖,十里江湾已然成为城市的“颜值”担当、生态名片。每天清晨和傍晚,这里聚集着众多市民和游人前来锻炼、休闲“打卡”,不少情侣还将此地视为拍摄婚纱照的首选之地。

芜湖十里江湾健康步道。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华灯初上,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古老的中江塔、充满现代感的鱼桥、鳞次栉比的高楼霓虹闪烁,如画般倒映在江水中,构成一幅“十里江湾”美景图。

  “你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整治后的景象,几年前,这里修造船厂、坐滩船、小码头星罗棋布,污水横流,环境‘脏乱差’。”在芜湖生活了近30年的市民王兆才感慨道,虽然他家就在附近,但过去对这里一直望而却步,改造后,他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锻炼、赏景。

  十里江湾的变化,是安徽省长江大保护的一个缩影。

  7年来,安徽共清理沿江非法码头234多座,退还水域近570多万平方米,释放岸线近66.7公里。完成长江沿线10公里范围内110多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面积达1.4万亩。

  “这里原来是一座货运码头,船来船往,油污遍地,后来码头被拆除,在原址上兴建了一座1500多平米的江边图书馆。”铜陵市天井湖景区管理处副主任李晨成指着江边一栋三层玻璃状的建筑说道。

  走进图书馆,百余名读者正在聚精会神地阅读书籍,透过室内三面巨大落地窗,江面景色被一览无遗。在一层的观景平台上,不少游客和读者正在用手机拍摄晚霞映照下的美丽江景。

  “我们这里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对外开放,空调全天开着,每天都吸引上百名读者来看书,藏书有7000多本,由市图书馆提供,定期更换。”铜陵市图书馆滨江分馆管理员张女士告诉记者,来这边看书的不仅有学生有家长,还有其他市民和游客,“看书看累了,可以在这里点杯饮料或咖啡,一边休息一边观看江景。”

  铜陵市图书馆滨江分馆所在的江边,几年前聚集着众多货运码头和修船厂,长江大保护政策实施后,这些建筑全部被拆除,原址被改造,沿岸生态逐步被修复,成为一座滨江公园。“市政府先后投入2亿多元对江岸进行生态修复,如今这里鸟语花香、水清岸绿,是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李晨成说。

铜陵将江边污染的货运码头拆除,在遗址上建造江边书屋,深受市民喜爱。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产业优: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

  长江铜陵段右岸岸线长56.72公里,岸线1公里区域内却曾有化工生产企业20家,较为密集。

  在破解“化工围江”的过程中,铜陵市铁腕治污,对20家化工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其中关闭拆除5家化工企业,对15家化工企业进行了改造提升。

  “关停并转,首先要变的就是发展理念。”铜陵市发改委长江办主任许盛槐说,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必须破解“化工围江”困局。

  铜陵有色金冠铜业分公司是一家坐落在长江之畔,生产电铜和硫酸等产品的冶炼企业。近年来,在绿色发展、铁腕治污的背景下,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技术,延伸产业链,提高金属回收率,不仅实现了冶炼废渣综合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制酸系统低温余热回收和尾气超低排放等绿色冶炼目标,还达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环保效果。

  如今,铜陵正积极引进铜基新材料精深加工项目,逐步摆脱原材料初级加工阶段,形成“板、带、管、棒、线、箔及粉体”等多条产业链。近期,铜陵又出台方案,推动铜基新材料产业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产业深度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

马鞍山长江边环境优美,吸引市民前来休闲观光。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瑞泰马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前身是马钢耐火材料厂,位于马鞍山市薛家洼附近,曾是一家污染较重的企业。

  2017年,瑞泰科技与马钢集团合资成立瑞泰马钢,随后整体搬迁至工业园区。近年来,该公司通过转型升级,打造智慧工厂,蝶变成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在马鞍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化锋看来,高品质生态环境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在目标定位上,我们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在工作推进上,我们以环保整改倒逼产业转型。通过整治环境突出问题打造了一支环保铁军,培育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高品质生态环境正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回流马鞍山。“近3年,我们每年有一两万人净流入,去年净流入人口2.9万人,其中大部分来自长三角城市,27%是南京人。”黄化锋说,有一次,他去南京一所高校拜访校长,对方告诉他,该校有60多名教职员工在马鞍山市购买了房产,“现在南京许多高校老师和毕业生被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所吸引,选择到马鞍山置业、创业。”

  高质量发展倒逼马鞍山企业转型,投向环保产业,打造环保铁军。据统计,目前马鞍山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有14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00家,2022年产值规模超600亿元,初步形成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环境服务、资源循环利用四大板块,一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迅猛成长,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我们铁腕治污,失去了100亿元的产值,却收获了600多亿元的环保产业。”黄化锋说。

  长江两岸,正渐渐实现水清岸美。与此同时,新产业崛起,新动能澎湃,安徽各地竞相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俯瞰马鞍山港。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2016年以来,安徽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等途径,书写了高质量发展新的“绿色答卷”:全省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100多万吨、煤炭产能1400多万吨、水泥产能390多万吨、平板玻璃产能410多万重量箱、电力产能107万千瓦、造纸产能5.1万吨等,推动2016年以来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7.2%,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了更多空间。

  目前,安徽省长江地区已汇聚了全省70%的制造业利润和新兴产业基地、80%的高新技术企业、90%的上市公司,汽车制造、光伏、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0%。

  “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加强保护生态环境不但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反而促进了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发改委长江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7年铁腕治污和绿色转型,安徽的天空更蓝了、河湖更清了、绿色发展动力更强了。

  安徽以产业的“含绿量”提升了发展的“含金量”。

  滚滚长江,一江碧水正向东流!

(责编:陈羽、邓志慧)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