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振
2023年08月14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脚下的黄土,干旱又贫瘠,王艳却很笃定,土地能生金。面对采访,她自信地说,去年靠卖火龙果和树苗,纯收入超400万元。“好几个微信号,1万多个好友,2/3是客户,销路别提有多旺!”
王艳,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精通果树种植与管理,成功将作为“南果”的火龙果实现“北种”,还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问秘诀,她回答干脆:“关键在科技。”
懂技术的王艳、有科技含量的大棚,从一个侧面让人感受到现代农业的科技范儿。忆往昔,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杨凌,常年缺水、土地贫瘠,严重制约农业发展。怎样因地制宜节水种地?如何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改良土地质量,发展设施农业,推广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聚焦问题、破解难题,向科技要动力,杨凌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跳出杨凌看全国,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持续实现农业稳产增产。着眼未来,要让科技深扎沃土,不断塑造农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打开视野,向科技要生产力。安装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节水节肥率达60%;配套水源热泵机组,抽取地下水,提取热量后再回灌,节能率达49.8%;搭载传感器,光照、水热情况等数据实时上传,可自动调光、调温、调水……徜徉于科技感“爆棚”的大棚,记者真切感受到,善用科技的力量,就能拓展农业生产可能性的边界,不断释放土地的潜力。
改革出活力、出效益。杨凌之所以好种地、“慧”种地,主要得益于区校融合的机制创新。当地推进改革,理顺了机制:杨凌示范区出地出钱,示范区内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团队出技术,企业负责运营,产学研携手,合力推动技术研发、迭代升级。同时,加强制度创新,完善科研奖励办法,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事实证明,以改革之“犁”开沟、松土、保墒,有益于汇集更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
如今,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耕好现代农业“试验田”的杨凌,展现出以农业科技现代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强劲活力,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既致力于补齐短板弱项,又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大国农业需要什么,杨凌就干什么。”这是杨凌人常说的一句话。农业强国,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锚定目标,铆足干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脚步将更稳健、更有力。
(作者为本报地方部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14日 05 版)
相关专题 |
· 重要评论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