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

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研讨行

安徽全椒县:龙头驱动 雁群带动 百村联动 赋能乡村振兴谱新篇

安徽全椒县委组织部

2023年07月13日13: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图为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加兵在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研讨行圆桌论坛上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集中统一领导,努力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根据研讨安排,现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这一课题,交流汇报如下。

一、全椒县县情概述

全椒县地处皖东,西汉置县,古称椒邑,是 “千年古县”,属安徽省滁州市,处于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的叠加区域。全椒是崇文重教的文化之乡,最为著名的是《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开创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先河;全椒是环境优美的生态之乡,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椒是交通便捷的枢纽之乡,境内有四条高速公路(合宁、马滁扬、明巢、滁州西环高速)、三条高速铁路(北沿江、京沪、沪汉蓉),距南京禄口机场、合肥新桥机场均在1小时左右车程;全椒是产业特色明显的发展之乡,拥有皖东第一家上市公司—全柴集团。以全柴、创维、力神电池、南大光电、亚士为代表的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电子新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已发展为县域经济重要板块。

全县下辖10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101个村和13个城市社区,国土面积1568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共有基层党组织1054个,党员27250人,村“两委”干部690名。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9个,全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先进集体、平安安徽建设示范县等省级荣誉23个。

近年来,全椒县聚焦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坚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全方位、立体式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全省首个镇级乡村振兴馆,推介县域内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模式和方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相关特色做法、亮点经验、工作业绩等被中国组织人事报、安徽组工信息、安徽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刊载推送。

二、全椒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龙头驱动,全面增强“两大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作出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指出:“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全椒县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压紧压实党建责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组织保障。细化部署提质。紧扣中央和省委部署,落实市委组织部基层党建“双增双创” 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争创一流业绩、一流品牌),制定《党的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谋划“一委一品”特色党建项目,按照年度目标、工作内容、具体任务三个方面,分类分层下发“年度党建任务清单”“月度重点工作清单”,以“挂图作战”的方式,明确党建工作抓什么、乡村振兴怎么干。夯实基础提档。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六亮”行动(亮党旗党徽,让红色力量“聚起来”;亮党的阵地,让服务功能“优起来”;亮党的声音,让理论武装“强起来”;亮党的活动,让组织生活“严起来”;亮党的荣誉,让先进典型“树起来”;亮党建品牌,让创新创造“活起来”),分领域制定“六亮”行动实施细则,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制定《全椒县加强乡镇、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推进114个村(社区)打造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等乡村振兴“五个中心”。依托大墅镇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开放型、沉浸式、专业化的乡村干部实训基地。健全“党建+网格”治理体系,划分农村网格678个,构建“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新局面。积极探索实践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模式,形成了邻里驿家、党群积分卡、三治三和(德治、自治、法治和家庭和孝、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等一批基层首创的治理经验,35个村获评国家和省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8个镇(村)荣获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其中2个村(石沛镇大季村、襄河镇八波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强化责任提效。健全“周点评、半月谈、月调度、季述职、年考核”基层党建工作机制,通过“一述两评三看”,将基层党建工作由会场搬到现场,采取“听看问查评”的工作方法,提升党建工作质效。同时,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纳入干部“一亮四评”(亮工作实绩、干部群众民意测评、科级干部互相评价、主要负责人逐一点评、上级领导排名评比)综合考核重要内容,强化镇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责任意识。

(二)坚持雁群带动,全力建强“三支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全椒聚焦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致力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水准好的党员干部队伍。“书记领航”树品牌。成立江淮风景道(全椒段)区域联合党委和312国道(全椒段)区域党建联盟,实施“书记领航”工程,组织基层党(工)委书记领办乡村振兴党建项目,每月组织开展实地观摩、现场述评、打擂比武,推介典型经验做法,年底总结验收,评估工作成效,逐步形成“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青苗接力”长才干。制定“1233”培养计划,每年抽调100名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摔打磨炼,外派2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长三角先发地区跟班学习,分别安排30名乡镇和县直单位年轻干部轮岗交流,推行“领办项目+导师帮带”培养模式,让年轻干部在一线见风雨、挑担子、长才干,相关做法被《安徽组工信息》刊载。“专家支招”解难题。牵头整合乡村振兴工作队、基层农技推广队伍、选派帮扶干部等力量,加快推进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选派207名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开展“联百村帮千户”行动,成功创建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各2家,全年开展乡村振兴技术服务培训1000余人(次)。2022年“科技特派员”工作考核,我县位居全省二类县第3名。

(三)坚持百村联动,全域加强“四个统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2022年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量达6117.3万元,50万元以上强村数达61个,其中100万元以上村达16个。统筹推进村企联建。按照“党建引、部门助、村企联、结对帮”模式,通过组织建设联“创”、 集体经济联“谋”,全县101个村与75家企业结对共建,110余名村干部到联建企业学习管理经验。围绕“一只虾”“一粒果”等优势农产品资源,依托温氏养殖、达诺乳业、太禾林业等龙头企业,实施联建项目30余个,帮助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千余万元。统筹推进农业转型。积极招引北大荒集团、鑫农汇公司、北方国建控股集团等,打造2万亩全程托管“垦地合作”示范区、发展订单农业11万亩,形成调味虾、速冻虾尾、速冻虾仁、虾壳粉等小龙虾产品研发和加工销售,建设休闲体验娱乐、度假养老、智慧旅游等领域,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典型项目。统筹推进农旅融合。坚持以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积极举办“龙虾节”“采桃节”“樱花节”“碧根果采摘节”“冬捕节”“羊肉面节”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精彩”。2022年,全县农业休闲旅游基地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同比增长5.17%,旅游收入达5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830万元。统筹推进特色产业。聚焦“三区一园”发展格局,打造了“全椒龙虾”“全椒碧根果”和“全椒菜籽油”3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椒龙虾”“全椒碧根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截至目前,全县小龙虾养殖面积达34.2万亩、产值30.61亿元,碧根果种植8.3万亩、产值8.48亿元。

三、存在问题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基层党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职能转变不够彻底,对于乡村振兴面临的难题,还缺少针对性的举措。在大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对重点村倾注精力、政策倾斜较多,导致村与村之间发展的差距较大。

二是乡村干部能力水平与乡村振兴要求有差距。村干部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部分村干部习惯凭经验办事,很少主动的学习政策和文件。虽然鼓励村干部带头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但村干部队伍中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不多。据统计,全县690名村干部中,具有一技之长或具备致富带富能力的占19.6%,但真正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增收的仅有43名。

三是新型经营主体不多。部分村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单纯依靠发展传统种养殖业,分散经营,没有引入或难以引入新型经营主体,造成一产不大不强,接二连三不足,三产融合发展受限较大,村级集体经济自主经营性收入占比不高。同时,结合乡村的自然禀赋和文化积淀,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方面做的还不够,没有形成自主培育的特色产业项目。

四、几点启示

(一)组织要健全,要能“战”。 着力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始终,抓党建激活力,强组织树品牌,走“党建+”的乡村振兴之路。建立完善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书记的领头作用,让党组织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持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规范开展“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使党员干部在政治理论、道德修养、发家致富、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走在前列,实现“党员带群众”的良好局面。

(二)产业要发展,要能“富”。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只有抓实产业,乡村振兴才能持续,农民增收才有基础。要坚持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社会化,瞄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着力做好土地集约整合、商业资本引入、经营主体培植、特色产业壮大等“四篇文章”,推动乡村产业突破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培育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旅游小镇等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加快推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主动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精准规划建设设施农业产业集群,推动现代农业向高端迈进。

(三)文化要融入,要有“魂”。 着力挖掘利用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振兴。充分利用古民居、红色村、烈士陵园等,搞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同时注意利用好文化阵地,传承文化,宣传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四)政策要保障,要有“力”。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健全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为美丽宜居宜业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要强化乡村建设发展的要素整合,结合规划建设、资源禀赋、风土人情等,因地制宜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乡村品质。要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大力实施“引凤还巢”行动,鼓励、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投身乡村建设,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

(责编:詹伟业、秦华)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