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四川党的建设
分享

把论文“写”在广阔天地间

——奔走在一线的第22批赴川博士服务团

2023年04月04日09:19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续挂还是返回?李宇飞不假思索地答道:“留下!”

李宇飞,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园区与地方科技处处长,也是第22批赴川博士服务团成员之一。过去一年,他挂职乐山市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一年期满,李宇飞选择继续:“四川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需要科技支撑,而我恰好熟悉,希望未来一年能够为四川农业发展再做点事。”

回望这一年的“组团服务”,时虽短、情却长。12名博士服务团成员奔走在经济建设主战场、重点项目第一线、乡村振兴田野上,发挥“智囊团”作用,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谋与动。

解难题

——天府大地有了更多智力支撑

在乐山市市中区平兴镇,碧绿的试验田、整齐的大棚旁,矗立着一栋崭新的大楼,这里是乐山市种业园区的核心区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看到研究中心从规划蓝图进入实质化建设阶段,李宇飞感慨万千。

2022年1月14日,刚踏上嘉州大地,李宇飞就忙碌起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建乐山市种业园区。经过一个月的调研走访,李宇飞走遍了全市11个县(市、区),发展难题逐步呈现在他面前。

“科技资源少,农业园区建设难度大;当地的水产体量大、但技术落后;茶叶种植面积大、但不高产高效……”调研中发现的难题,让李宇飞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地方发展的需求在哪里。

撰写四川省国家级高新区“提质增效、提档升位”发展的调研报告,牵头创建乐山市农高区、落地国家科技成果“进园入县”西部示范基地、成立乐山乡村振兴发展基金……李宇飞忙得不亦乐乎。

当“瓶颈”与“智囊”实现精准对接,四川发展有了更多智力支撑。“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完善天然气发电气源价格优惠机制”“加强水电优化与整合”……在省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下,博士们深入成都、内江、泸州、德阳、绵阳等地调研,组团献策。

43篇调研报告、72条意见建议、19个合作协议、11个招引项目……博士服务团成员们围绕难题建言献策,汇聚起更多智慧。

促合作

——发展资源源源不断

凉山州,孙婷婷虽是第一次去,却印象深刻。

去年1月,孙婷婷从中国农业银行挂任凉山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成为一名“三农”工作者。随时随地推介“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项目,成了她的习惯。

“张院长,凉山州资源禀赋好,又在建设‘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将是科技、人才、产业的聚集地,我们双方合作是双赢的事情哟。”孙婷婷的一番话正好与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超的想法不谋而合。

调研了解、对接需求,去年8月10日,中国农业大学与凉山州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项目达成初步意向:在科技企业培育、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合作。

校地合作,“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项目赢得越来越多的智力加持。“西华大学与凉山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建安宁河谷现代食品及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孙婷婷说,下一步双方将细化合作方案。

主动牵线搭桥,发展资源源源不断向四川汇聚。

从国投资本股份有限公司来甘孜州海螺沟管理局、四川长征干部学院甘孜泸定桥分院挂职的罗青林,在震中海螺沟亲历了“9·5”泸定地震。脱险后,他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发动历届博士服务团成员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献智献策,帮助解决因灾滞销农产品销售、发动企业为灾区捐款。其中,石迎春博士第一时间联系启动应急影像拍摄。大家群策群力的做法体现了博士服务团在危难时刻的担当作为。

“走出去”对接交流,“引进来”提能增效。在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相关负责人看来:“刘畅、罗钜钧、赵洋这些博士服务团成员,都充分利用派出单位、接收单位以及博士服务团三方资源,促进合作,将个人优势真正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竞争优势。”

传帮带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2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中国华电集团清洁能源公司中国华电页岩气开发利用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孙利对新能源开发应用颇有心得。

挂职四川能投集团后,孙利一直坚持做一件事:带队伍、育人才。

“在四川能投广元燃机工程项目现场,指导项目建设、帮助招引人才;协助高县进行煤层气区块井位实施、钻井取芯等。”孙利认为,博士服务团通过言传身教给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今年,选择续挂的孙利仍将“培养人才,建设一支专业化队伍”当作目标。

与孙利一样,罗青林借助自身博士后科研工作经历,提出了建立博士后工作平台的想法。分析调查、论证可行性、提出申报意见,去年10月31日,“甘孜藏族自治州海螺沟智慧景区信息中心”成功获批2022年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事实上,引才育才在大家的挂职工作中分量不轻。

从财政部到绵阳科技城新区挂职的田媛牵头科技城新区“招院引所”工作:“推动哈工大、哈工程、南航等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引进江苏大学智能农业装备研究中心、航天三院航天航空创新研究院等机构。”

过去一年,这样的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在四川相继建立,为扎根四川的本土人才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开辟了“新路”。

一次四川行,一生四川情。正如第22批赴川博士服务团代表任继球所说:“过去一年,我们把最好的博士论文书写在了天府之国,我们将继续关注四川,为四川发展助力。”(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范吴瑕)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