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1日08:26 来源:学习时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在开国大典上奏响。
从那一刻起,这高昂的旋律响彻祖国大地,融入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生命乐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国歌是国家尊严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国家神圣而庄严的“声音形象”。
从《义勇军进行曲》到国歌,其间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让我们走进上海徐汇区,探访三所透着年轮气息的老房子:永嘉路371号,淮海中路1258号三楼,永康路109弄雷米坊。
流年往复。四季的光影剥蚀着屋檐,却带不走砌进屋瓦里的记忆。当年三所老房子里分别住着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命名者朱庆澜,他们的所居方位勾勒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路径。歌声不时从无眠的窗棂中飘出,好像在呼唤着久别的主人。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拉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系黑白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风云儿女》由许幸之执导,田汉、夏衍编剧,聂耳配乐。影片荟萃了当时众多当红影星,除了袁牧之、顾梦鹤、王人美外,还有谈瑛、陆露明、王桂林、高逸安、王明霄等,周璇也在片中客串。
影片以抗战为背景,讲述了青年诗人辛白华因为挚友梁质夫的牺牲,被激发起磅礴的爱国情怀,奋勇投身抗战的故事。
为了凸显主题,影片在片头播放字幕时即穿插奏响《义勇军进行曲》,人声合唱两遍,小号和军鼓伴奏4遍。以激昂的旋律开头,直奔抗日主题,这在当时的电影中是不多见的。
《风云儿女》的创作缘起于1934年初。随着左翼文化逐渐成熟,中国共产党开始直接参与和影响电影创作,在瞿秋白的领导下,组成以夏衍为首的五人左翼电影小组。
电通公司是左翼电影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为了支援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决定拍摄一部有关抗战题材的电影。
田汉接受公司委托,在他租住的永嘉路371号内,先写出了一个文学性的电影故事,题名《凤凰的再生》。然而就在剧本筹拍之时,田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夏衍亲自将《凤凰的再生》剧本梗概写成电影文学剧本,并改名《风云儿女》,使其更具有时代意义。
年轻的聂耳主动请缨为主题歌作曲。他埋首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258号,一面对歌词进行修改,一面寻找和酝酿创作情绪,抑制不住的爱国激情终于在胸中喷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一呵而就,很快完成了初稿。
1935年2月,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机关遭到敌人破坏,很多革命文艺家相继被捕。经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聂耳于4月15日乘轮船离开上海东渡日本。两个月后,他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最后定稿的总乐谱。
《风云儿女》前期拍摄完成以后,田汉尚未对主题歌命名,而聂耳从日本寄回的总乐谱上,也仅标注曲式为“进行曲”。于是,朱庆澜将军挥笔在“进行曲”前加上“义勇军”3个字,将主题歌最终定名为《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聂耳合作的绝唱
《风云儿女》一公映,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便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它发出了中华民族不甘沦亡的怒吼,吹响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血战到底的战斗号角。
1935年7月,田汉从南京宪兵司令部监狱出狱,听到这首歌感慨万千,激动不已。但聂耳在日本鹄沼海滨溺水不幸遇难的消息接踵而来。“一系金陵五月更,故交零落几吞声。高歌正待惊天地,小别何期隔死生……”他禁不住失声痛哭。
田汉和聂耳结识于上世纪30年代初。1928年1月,田汉在上海法租界以“革命运动”为宗旨进行戏剧创作活动。1931年,聂耳在上海明月歌舞剧社当首席小提琴手。1932年,日军轰炸闸北,飞机就在剧社的楼顶经过。聂耳站在露台上亲眼看见驾驶室里飞行员狰狞的面孔。然而,国难当头,剧社仍在唱风花雪月的歌曲,这让他感到愤懑不平,便来到徐家汇联华影业公司和东方百代唱片公司从事音乐创作。在此,他结识了田汉。田汉鼓励他用音乐作武器,用音乐去改变社会。
他们第一次合作是《开矿歌》,此后共同创作了十多首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竟成了他们合作的绝唱。
聂耳逝世的消息,引起众多爱国人士和文化界同仁的一片痛挽之声,大家为失去一位音乐天才、爱国斗士而深感悲戚。
1937年10月1日,聂耳的骨灰辗转回归故里。1980年,迁葬于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的山坡上,背依青山,面览滇池。墓地呈月琴状,由24块墨石叠砌成音波状,既象征时代的最强音由这里发出,又隐喻着聂耳24岁的生命历程。墓地遍植苍松翠柏,如月琴静置于清幽的山林间,风过处,难分松涛琴音。
墓志铭上这样写着:聂耳同志,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声鼙鼓也。其所谱义勇军进行曲,已被选为代用国歌。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严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
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49年9月2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就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问题召开协商座谈会。
根据有关国歌的档案,从拟定国歌提上日程到将《义勇军进行曲》暂定为国歌,实际上仅用了3个半月时间。
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国歌作出新的决定:曲子仍采用聂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原曲,而歌词由集体重新填写。会后,宪法修改委员会收到了各个方面提出的大量意见,认为《义勇军进行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激发着中国人民炽热的爱国热情,多年来已经深入人心,建议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的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恢复为国歌。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4年3月,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全体代表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赋予国歌以宪法地位。从此,《义勇军进行曲》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2017年9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进一步维护了国歌的尊严,规范了国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
响彻云霄的乐曲
自从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唱响,迄今已栉风沐雨传唱了近90载。
从《申报》1937—1940年间的历史记载中不难看出,无论是蓬头稚子还是耄耋老人,无论是在危机重重的战场、纯真神圣的学堂或是再寻常不过的坊间巷陌,《义勇军进行曲》为千千万万同胞抒发心中压抑的国恨家仇找到了情感寄托,为他们以一己之力表达爱国情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找到了一种倾吐方式。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国务院将《义勇军进行曲》列入《盟军胜利凯旋之歌》曲目,代表着中国的最强音。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公祭仪式、升国旗仪式和国家重大庆典、重大外交活动、重大体育赛事上,《义勇军进行曲》永远是响彻云霄的最撼人心魄的乐曲。
《义勇军进行曲》何以成为穿越时空、世代唱响的不朽旋律?
这不仅仅因为它是新中国的“国歌”身份,更因为它承载了中国人民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熔铸了中华民族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寄托了华夏儿女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希冀。
还因为——
它是从热血里奔流出来的,从情感中迸发出来的,所以才那么真切、那么感人,产生那么巨大的社会影响。
它全曲共有37节,时长只有短短40多秒,但完全突破了歌曲创作的一般模式,采用长短不一的乐句,跌宕起伏、疏密有度,演唱起来既铿锵有力,又自然奔放。
它和全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尤为深沉,发出的英勇抗击法西斯侵略之呐喊,跨越国界成为世界人民反击外敌侵略、保家卫国的象征。
它是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从重整河山到走进新时代、新征程,始终都有着无可替代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