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3年全国两会各民主党派提案选登>>中国致公党
分享

致公党中央:关于推进城市韧性社区建设的提案

2023年03月02日20:4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韧性城市”,指出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越来越频发的大雨、内涝、传染病等事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交通难、就医难、就业难、教育难、垃圾分类回收难等大城市病越来越凸显。城市的发展需要有全局性、持久性、适应性。为了更快、更好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议构建以韧性社区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组织体系,通过单元的组合与生长钩织出韧性城市蓝图。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筑韧性:加快韧性建筑体系建设

一是充分发掘地下空间的价值,注重平战/平灾转换的改造利用。大城市核心区往往体现出居住人口密集、建筑密度高、应急防灾场地有限,可将有条件的既有地下建筑做战时人防改造,同时兼顾对极端自然灾害如暴雨、暴雪、泥石流等的应急避难改造。可充分关注城市公园、绿地、停车场等开阔区域的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如人防空间、地下综合管廊等,打造城市人防综合体。二是加强城市建筑碳足迹台账的统计整理。据统计截至2018年,全国既有建筑总面积674亿平方米。根据2021年6月出具的统计数据,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量约占全社会总量的38%,2018年全国建筑领域广义碳排放量约为38亿吨,总量相当大,因此对于城市建筑的碳排放及碳足迹的追踪统计十分重要。建议开展建筑体检行动,对既有建筑的维护结构、运行系统等进行全面、科学的碳指标统计,结合数字化平台监测手段,编制数字化建筑碳台账。三是推进建筑数字化平台使用管理的普及度。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的制度化、规范化已见成效。应加强对管理使用者的技术培训,建立从管理终端到控制中枢的建筑数字矩阵管理梯队,有效联通建筑数字网络,为城市数字地图提供基础数据。

二、环境韧性:推进一刻钟生活圈体系建设

一是规划一刻钟步行医疗服务预留点的网格化布局。医疗服务预留点位置、周边环境应保证安全性、规范化、人性化。二是完善便民生活服务网点类型,构建系统性全面性的一刻钟步行生活圈。成年人步行一刻钟,大约能行走一公里。建议绘制一公里网格图容纳各类便民生活服务网点。有条件的社区通过新建或改造邻里中心,实现便民服务一体化。三是关注社区健康、社区医联体、社区养老、社区学堂。围绕“防—治—养—学”四方面进行数字载体和物理设施建设。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公立医院合作合营建立医联体。建立社区全龄学堂,实现学习型邻里社区。四是构建数字孪生生活圈。围绕社区生活链需求,基于第三方数字社区平台,打造数字孪生生活圈,实现万物互联。

三、社会韧性:构建多层次社区治理体系

一是提高社区治理的社会化水平。在政府导治的前提下,鼓励居民自治。通过党建工作站+社区议事厅的模式,吸纳居委会、业委会、社会组织、居民代表、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构建“居委+业委+物业+楼组+居民”的社区治理委员会。在紧急突发事件时,可考虑成立临时第二党支部,由业委会和居民代表中具有专业知识的共产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组成,对第一党支部进行一对一监督、协助。二是提高社区治理的智慧化水平。加快推动数字下社区,通过第三方数字孪生平台,努力将社区居民、人口、单位等信息系统化,实现“数字管家”服务。

(责编:王子锋、秦华)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社会·法治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