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2日20:3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为社会文明进步重要标志的志愿服务,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表现,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标尺。近年来,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志愿服务在北京奥运会和冬奥会、卫生防疫、社区治理、应急救援、生态环保等领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3亿实名志愿者、115万个志愿队伍、1037万志愿项目和52.9亿小时服务时间(根据民政部中国志愿服务官网2023年2月1日数据),展示了我国志愿服务工作的不小成就。但是,7870万记录时间人数与2.3亿实名志愿者之间巨大反差、活跃志愿者的平均年龄偏大(43.1岁)以及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背后,是志愿服务工作面临或者存在的问题,包括激励措施多流于形式、激励效应不足等激励机制不健全,志愿服务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及企业捐赠的资金来源单一,专业技能培训不到位造成志愿服务工作重数量轻质量,以及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程度不足和法治保障不充分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为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报告关于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战略任务,建议采取下列措施,加快推进我国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制度体系
一是完善志愿服务积分回馈制度,打破时空壁垒,建立同一志愿者异地志愿服务积分互认互换机制,推动志愿者用积分兑换其将来需要扶助和养老期间志愿服务的“时间银行”互助服务模式发展,允许志愿者将回馈服务扩大至其整个家庭,提高回馈服务折现率。二是进一步制定、执行及监督针对志愿者在就业招聘、医疗服务、住房保障等环节优先地位的细化措施。三是创新中央及地方志愿服务荣誉表彰机制,推动表彰类别、形式多元化。
二、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一是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资金支持保障机制,加强中央及地方对志愿服务专项财政扶持力度,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将志愿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设立志愿服务专项资金,确保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财税制度和其他激励政策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和为志愿服务捐赠的积极性,扩充资金筹措途径和渠道,形成以政府拨款、市场捐赠、社会捐助为重点的多元化经费筹集模式及资金支持网络。
三、加快培训机制建设,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场所,特别是大力建设“互联网+”培训平台和考试平台,建立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培训基地,形成长效的培训、考核和评估机制。二是向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和技能认证制度,推动国家志愿服务资格准入制度建设。三是健全完善统一、专业迅捷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将志愿服务按类型、级别、区域等整合相关信息、数据资源和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志愿服务信息数据统一归集、管理和共享交换、互联互通。
四、加强志愿服务规范化,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法治化
一是积极推广北京奥运会、冬奥会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规范以及各地优秀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指引,并在推广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升。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志愿服务性质、时长、强度和质量进行细化量化,完善志愿服务星级认证制度,增加社会参与度、工作透明度和群众认可度,形成科学合理、指标清晰、认定公平、管理规范、协调兼容的志愿服务工作标准体系。三是在总结2017年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志愿服务条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专门性立法《志愿服务法》,修改完善有关部门和各省级配套立法,形成外在形式完备、内在内容科学的志愿服务保障法律体系。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