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权威部门话开局
分享

工信部: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

2023年03月02日08:12    来源:光明日报

工业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根基。

3月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支撑,是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金壮龙说。

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体系更加健全。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202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33.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

金壮龙表示,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成效明显。重点领域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领域捷报频传,C919飞机实现全球首架交付,首台国产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点火成功,“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并网运行。

此外,金壮龙也指出,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一些新的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我国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

“我们将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不断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金壮龙说,要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已形成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金壮龙介绍,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我国将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工艺现代化、产品高端化。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效益。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当前,我国高铁、船舶、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领域已经形成特色优势,个人计算机、手机、家用电器、太阳能电池板等一批重要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金壮龙表示,我国将统筹资源,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巩固提升全产业链优势,打造一批中国制造名片。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金壮龙说,我国将聚焦5G、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推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

金壮龙表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立足国内大循环,也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将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中外企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服务和保障。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如今,数字经济方兴未艾。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231万个,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8.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7%;工业互联网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和发展水平大幅跃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成效明显,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2100多个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其中有209个是示范标杆工厂。

“目前,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18.45亿户,占全球总连接数的70%以上,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率先实现‘物超人’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说,移动物联网在数字城市建设、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移动支付等领域实现了较大规模应用。

金壮龙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正深刻改变经济形态、制造方式和企业组织模式。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我国工业经济规模大,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融合发展前景广阔。

金壮龙表示,我国将锚定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目标,以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拓展为主攻方向,加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本报记者 刘坤)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扫码参与2023年两会调查

扫码参与2023年两会调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