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8日20:5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巨大有机碳库,占陆地生态圈表层碳总储量的20%-30%,单位面积碳储量是森林的3倍,位于陆地生态系统之首,其中泥炭地更是被誉为气候变化的“缓冲器”。中国湿地面积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居世界前列。《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明确:未来,将加大泥炭沼泽湿地保护恢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当前,我国在发展湿地碳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监测数据基础差,湿地碳汇价值核算与评估体系尚未建立。摸清家底、弄清存量、掌握增量是碳汇交易的重要基础。不同类型的湿地碳储量不同,同类湿地碳储量分布也存在空间异质性,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开展准确的碳汇评估是完善碳汇评估体系的重要一环。
二是技术创新和应用不足,生态产品/服务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湿地碳汇交易的对象必须是在特定类型里开发的新增碳汇,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是提升碳汇增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哪些保护与恢复措施有助于提升湿地固碳功能,同时是否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额外影响;适合中国的湿地碳汇功能提升的途径是什么;基于现有政策,未来湿地碳汇的提升潜力有多大,尚无明确答案。
三是缺乏交易机制,制约了市场规模及有效性。目前国内已经建立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但各地都有自己的保护政策,且碳汇项目主要集中于森林,湿地碳汇项目少之又少,急需探索符合湿地特征的碳汇交易机制,建立交易平台。
四是社会基础薄弱,制约了市场发展进程。公众对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认识还比较陌生,甚至有一些处于认识空白。即使是湿地恢复、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基于改善环境的出发点,还没有充分认识并运用这些生态资源的碳汇功能,这也导致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湿地碳汇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摸清湿地碳汇价值底数。建议将湿地碳汇监测纳入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碳库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通过模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遥感数据,建立模型预测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碳汇功能及其变化趋势,阐明湿地对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和适应机制,提高对湿地增汇机制的科学认识和对其未来碳汇强度的预测能力,突出其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是有效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确保湿地面积“零净损失”。一方面,要停止破坏性的湿地开发活动,避免其碳汇功能的快速损失;另一方面,湿地特别是泥炭地管理是重要的增汇路径,需要制订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方案,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受惠于碳汇增益。
三是加强湿地固碳增汇技术研发,提高湿地固碳能力。加大湿地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鼓励技术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修复相关的应用研究和工程示范项目的推动。如以退养还湿、排干湿地还湿和湿地可持续放牧等类似工程为对象开展试点研究,系统了解影响湿地固碳功能的关键驱动因子,探索湿地恢复过程中的碳汇调控机制,加快形成湿地碳汇评估体系及相应的固碳增汇技术,推动制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大化的生态系统管理方案。
四是推进湿地碳交易体系,探索更多金融创新模式。建构湿地碳汇绿色生态联盟运行机制,以“两山银行”为主体统筹生态湿地资源,创建湿地碳汇交易平台,开展湿地碳汇收储业务,推动湿地碳汇先行基地建设,健全湿地碳汇生态补偿机制和能耗补偿机制。建立重点领域和意向企业“碳账户”,引导高能耗企业购买湿地碳汇指标,积极开发更多“湿地共富贷”“零碳民宿贷”等基于碳汇的绿色金融产品,推动绿色金融与湿地碳汇融合发展。加快探索湿地碳汇计量方法学,精确衡量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湿地碳汇总量、增量和潜力。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