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3日16:4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地下水治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华北地下水超采问题,水利部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自2019年1月方案实施以来,京津冀地区综合治理已见明显成效: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生态补水超过预期,地下水位总体回升。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压采成果可持续性存在挑战。方案实施以来,遇上北方丰水期,京津冀地区雨水相对充沛,南水北调可调水总体也较充足。但外调水受调出地和本流域上游来水影响大,存在总量不足、不稳定、不应时的风险。一旦遭遇干旱年份,水库蓄水不足,上游河道来水减少,各地用水量增加,外调水水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二是地下水压采和粮食生产统筹难度大。季节性休耕、旱作雨养等项目主要通过压减小麦等耗水作物实现节水压采。但国家和地方每年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对种植面积和产量有明确要求,小麦等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的减少会影响考核结果。
三是旱作雨养等项目市、县资金配套困难。以河北衡水市为例,2021年度河北省下达补助资金16096.09万元,实施旱作雨养面积41万亩,省级每亩补助不到400元,仅为前两年试点阶段每亩800元标准的一半。2022年新增10万亩,省级每亩补贴345元,则需市县每亩配套455元(按每亩补贴800元计),在不考虑延续实施的41万亩的前提下,仅按新增10万亩计算,市县财政又需增加投入4550万元,资金落实难度非常大。
四是地表水扩供与土地政策有矛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田间地头的水利末端沟渠逐步萎缩,许多被填塞作为耕地,前些年执行“18亿亩红线”政策时将其正式划定为耕地,并以遥感图像作为存查依据。此次压采开源措施若恢复沟渠水面,将与耕地保护“红线”政策有矛盾,工作上存在困难和诸多顾虑。
五是农业节水潜力尚不能充分发挥。目前灌溉不用农民个人付费,加之未建立行之有效的节水奖惩措施,导致农民灌溉节水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此外,节水灌溉较抽取地下水和敞灌耗时费力,因此在沟渠便利的耕作区,粗放式敞灌现象普遍。节水企业主要是示范性的,尚未大面积推广。
为此,建议:
1.增强地表水的保障能力建设。保持外调水量基本充足稳定,按旱涝水平年确定地表水引调保障能力,减小不确定性,巩固地表水替代地下水灌溉的已有成果。继续增强本地雨水蓄储能力建设,提高丰水期洪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河渠连通工程建设,扩大渠灌面积,解决地表水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利用的便利性。
2.增强监测评估与监督预警能力建设。推动国家地下水监测二期工程尽快实施,提升超采区站网密度,建立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地下水监测站网体系。增强分析评估能力,建立华北地下水空间运动、雨水补给的科学量化模型评估系统。完善超采区水位变化通报会商机制,按县级行政区分别确定地下水取水总量和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利用监测或预报数据进行监督预警和超采风险管控。
3.加强对节水的机制性和技术性研究。破解地表水扩供中的土地政策难题,允许适度退地还水,恢复传统水体区,通过增强水供给保障粮食安全。研究可行的节水奖惩措施,既调动农民灌溉节水积极性,又可量化便于监管且行之有效。研究出台对节水型农工企业的优惠政策措施,鼓励更多适用于节水农业的科研成果落地、普及和推广。加强渤海海冰淡化技术研究,增加枯水年农业灌溉储备水源。
4.在资金扶持上给予政策倾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安排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时向粮食生产任务重、水资源匮乏、超采严重且财力困难地区倾斜。调整压采项目资金补贴标准和渠道。提高季节性休耕亩均500元的补贴标准至800元左右,由国家和省级分担提高的补助部分。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