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极富启迪的读书方法

李 仲 董 伟

2023年02月11日09:07    来源:中国军网

一代伟人毛泽东喜欢读书,并且博览群书,这在许多书籍、文章中都有介绍。透过他读书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能够学到很多极富启迪的读书方法。

1943年10月,朱德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言时说,毛泽东读的书也不比别人少,且他读得“通”,能使理论与实际合一。读得“通”的关键,就是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贯通,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读得“通”的标志,就是能够把知识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这就是毛泽东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无疑也是毛泽东最为重要的读书理念,他的一切具体的读书方法都是由此展开的。

经典的和重要的书反复读。在延安,毛泽东对曾志说到自己读《共产党宣言》的情况:“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读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20世纪50年代,他对人说自己已经读了5遍《红楼梦》。此后,他还继续阅读《红楼梦》,并多次建议高级干部阅读《红楼梦》,说要读5遍才有发言权。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加、所处环境的变化和面临任务的不同,在不同时间段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新发现。而且,即使同一时间段内反复读,也会因为对整本书的熟稔,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甚至是顿悟。其实,这就是对古人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知新”的践行,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书的价值,还可能实现“1+1>2”的效果。

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读过的书中布满了大量的批注,体现了读书过程中的“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读《唐诗别裁集》中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他注意到编者的注解“造化亦无知之何”。他在这句话下面画了着重线,批注“此中解释是错误的”。读《新唐书·徐有功传》,他在许多地方逐字加旁圈,每句末加套圈,体现了特别强调的意思,同时写下批语:“‘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目前,已有《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等多部收录毛泽东读书批注的书籍出版。可见,毛泽东每次读书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怀着调查研究之心,通过动笔墨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其中自会有诸多创造性的发挥。

围绕主题多方面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无疑对全面理解、深入理解书中内容很有帮助。一是,从主题的不同侧面或是对立面进行阅读。1953年,毛泽东让工作人员找来一本《西厢记》,随后又让人再找一部金圣叹批注的《西厢记》,并说金批本与此本有些不同。他还围绕阅读内容与人开展讨论,寻求不同观点的碰撞,亦是出于同样目的。20世纪60年代,他多次讲,不读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书,就不能真正读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二是,阅读能够补充或者延展主题的书籍。他年轻的时候就养成了联系地理方志来读史、联系地图来读书读报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推动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读《史记·高祖本纪》,他就找项羽的内容阅读,进一步深化对刘邦的认识。

跳出书本阅读。毛泽东反对死读书,生搬硬套。为此,他说过:“有用的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具体环境与具体策略,用点苦功。”他曾反复阅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抓住其中科学的、对我国有用的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模糊认识。“实事求是”“任人唯贤”“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古语也都通过他的发掘跳出古籍,成为具有很强感染力和说服力的鲜活词汇。“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中的一则寓言。在党的七大闭幕词里,毛泽东用“愚公移山”比喻中国人民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的决心。直至今天,这则寓言仍然激励我们奋斗在新时代。

毛泽东有过人的精力、惊人的记忆力和深刻的领悟力,读书效率很高,但他能读那么多书,也是靠勤奋,靠挤时间。对我们普通读者来说,这后一点尤为重要。

(责编:彭静、薄晨棣)
扫码参与2023年两会调查

扫码参与2023年两会调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