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分享

以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的生动实践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

中共宁波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3年01月16日08:11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是宁波使命所系、责任所在、发展所向、民心所盼,是服务“国之大者”、争先创优进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创造美好生活、充分展示中国之治的必然要求。未来五年是宁波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关键时期,要树立“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的雄心壮志,对标对表着重抓好八个方面。

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一要健全“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紧密结合党中央即将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全员培训,引导党员干部从政治上学、政治上看、政治上悟。完善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量化闭环,构建学习、调研、落实、督查、考评全流程执行体系,健全政治素质考察、政治生态评估、政治能力淬炼、政治纪律约束等机制。

二要健全“八八战略”抓落实机制。“八八战略”是浙江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省域实践的总抓手,是指引浙江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总纲领,生动展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品格。要学好用好“八八战略”蕴含的政治立场、人民立场、党性立场、现代化观、发展观、治理观、创新观和系统论、重点论、优势论,完善“八八战略”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落实机制。

三要健全“红色根脉”守护传承机制。充分挖掘和用好红色资源优势,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全面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深入开展铸魂溯源走心工程、“在宁波,感悟真理伟力”实践解码工程,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提升创新驱动力,锻造产业硬实力

一要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牢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导向,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双万亿”工程,推动四大千亿级数字制造业、四大千亿级数字服务业超常规发展,创建国家和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着力打造产业互联网标杆城市。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新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培育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和产业链系统优化,打造绿色石化、汽车制造、新材料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生产性服务业补短板行动,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二要以“大优强、绿新高”企业为龙头打造一流企业梯队。强化政策、服务、资源综合集成,纵深推进“上规上市上云上榜”行动,“一企一策”实施百强企业培育工程,壮大科技型初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队伍,推动更多企业挺进中国500强、世界500强。

三要以甬江科创区为牵引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以世界一流标准建设甬江科创区,推动宁波高新区扩容提质,加快构建以甬江实验室为龙头的新型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能级和贡献度。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前沿引领技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场景应用示范”全链条协同攻关体系,大力推进“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四要以融入国家人才战略布局为契机加快打造人才高地。立足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系统重塑人才发展总体架构,迭代升级甬江人才工程,动态完善“通则+专项+定制”人才政策体系,做实“宁波五优、人才无忧”服务品牌,着力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

五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健全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发展,高标准建设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与浙江大学新一轮合作办学,高水平推进宁波大学“双一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强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高水平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推进改革先行,提高开放水平

一要着力打造数字变革高地。深化“平台+大脑”建设,构建覆盖全域的物联网智能感知网络,完善数据管理基础制度体系,推进省级重大应用贯通落地、特色场景应用创新研发,率先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全面建成“掌上办事之城”“掌上办公之城”“掌上治理之城”。

二要着力锻强双循环枢纽功能。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高标准建设宁波枢纽,大力开拓全球航空货运市场,做强航空枢纽功能。高水平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加快推进枢纽自贸区建设。优化进出口市场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新业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坚持工贸一体、内外贸一体发展,整体贯通生产端、贸易端、消费端和科技侧,推动供应链重构。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错位协同唱好杭甬“双城记”,联动舟山推进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三要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争创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严格保护知识产权。进一步优化国资布局、深化国企改革,着力做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持续打好减负降本、助企纾困组合拳,支撑保障市场主体平稳运行。重塑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强化规划、政策、要素、项目统筹,打造全球优质外资集聚地、头部企业投资向往地。深化数字普惠金融改革,打造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升级版,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推动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要深化国土空间治理。健全市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用途管制制度,分级分类实施重大片区、重大项目“空间适配”智能管理。突出规划引领、片区统筹、试点示范相结合,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全面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创新探索跨区域、跨流域、跨城乡整治模式,加快推动资源重组、功能重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

二要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赋能,滚动实施“精特亮”工程,统筹创建城乡风貌样板区,整体构建枕山、拥江、揽湖、滨海风貌带。高水平谋划推进重大片区开发建设,打造一批精致新区和活力单元。一体推进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实施低效空间“潮变”计划,健全城市体检机制,争创城市更新国家试点城市。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高标准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地下城市、智慧城市。

三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深化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治。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大力发展种源农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打造一批未来农业园区、都市农业公园。全域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分类创建,打造“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两进两回”政策体系,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带权进城”。

四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十大行动,推进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积极研发应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大力发展林业碳汇、海洋“蓝碳”,确保节能减排降碳水平保持全国领先。持续有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甬有碧水”攻坚行动、“清新空气”示范行动,建立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全过程风险管控体系,加强新型污染物治理,全域建成“无废城市”。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塑造文明典范

一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大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发展壮大全媒体传播矩阵,构建完善市域依法治网体系,营造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的良好环境。

二要提升文明创建带动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浙江有礼·宁波示范”文明素质养成行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构建志愿服务精准触达机制,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高水平建设“信用宁波”,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确保成功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三要提升港城文化影响力。实施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挖掘海洋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等优秀特色地域文化的时代价值。优化文化发展空间格局,高标准打造三江文化长廊、大运河(宁波)国家文化公园、翠屏山文旅融合区、北纬30°最美海岸带等文化地标。推进文化“名企、名家、名品”工程,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设人文城市、人文乡村。实施“感知宁波”精准传播工程,以“宁波之窗”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形象,全面提升宁波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推动共富示范先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一要聚焦“扩中提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统筹城乡、线上线下一体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化“宁波无欠薪”行动,贯通就业创业政策,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对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精准实施重点群体帮扶激励计划,探索建立按要素分配制度,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加快构建新型慈善体系,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二要坚持“兜底普惠”,完善社会保障网络。稳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提标,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可持续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精准实施分层分类梯度社会救助。坚持“房住不炒”,建立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打造新市民住房保障宁波样板。

三要着眼“全面覆盖”,升级公共服务体系。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迭代完善“浙里甬有”幸福民生品牌,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构建优婚、优生、优育贯通的高水平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超常规推进“医学高峰”计划,推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等扩容,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推进高水平运动健康城市建设,办好亚运会赛事,建设更多“群众身边的体育场”,擦亮奥运冠军之城“金名片”。

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服务构建新安全格局

一要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市域典范。支持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高水平建设全天候民意征集平台。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丰富政企协商、界别协商、专家协商及远程协商等形式。充分发挥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不断完善大统战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

二要建设法治中国先行市。完善地方立法工作体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和“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提升司法执法质效和公信力,推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和法治文化阵地城乡全覆盖,筑牢守护公平正义的每一道防线,让法治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闪亮名片。

三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波。强化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统筹协调,构建全面、全域、全程、全量的大平安机制,及时精准有效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隐患。建立健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整体提升智慧感知、监测预警、干预处置能力,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四要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完善“市级抓统筹定规则、区县负主责、街镇强执行、村社重协同、网格作底盘”的现代治理架构,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推行城乡现代社区分类编码、分类治理,推动专业力量进社区进网格,提升社区、网格、微网格等治理单元服务群众和防控风险的能力,夯实平安稳定的底座。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自我革命

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市委对重大工作领导制度,健全党委议事协调机构运行机制,迭代升级党建统领问题管控机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二要锻造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牢实干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深入实施“一把手”战略储备工程,持续做大优秀年轻干部“蓄水池”。针对性加强各级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着力提升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推动更多优秀干部在担当负重中茁壮成长。

三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导向,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整体提升各领域党建工作水平,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领域过硬、全市域建强、全面走在前列。

四要驰而不息推进正风肃纪反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开展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察,推进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实效。以全周期管理方式一体推进“三不腐”,更加有力遏制增量,更加有效清除存量。深化拓展清廉单元建设,弘扬新时代清廉文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不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责编:王子锋、宋美琪)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扫码参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答题活动

扫码参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答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