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分享

民营火箭助力航天梦

2022年12月14日08:50    来源:北京日报

11月16日14时20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刹那间红光四起,谷神星一号火箭在轰鸣声中腾空而上,“一箭五星”奔向太空。

望着湛蓝的天空上火箭尾焰变得越来越小,星河动力航天公司谷神星一号总设计师张军锋不发一语。直到五颗卫星均成功送入轨道,他才舒了一口气。中国民营火箭连续成功发射的纪录在这一刻被刷新。

张军锋来不及庆祝。距离下一次发射只有两个月时间,当天他就赶回北京的“火箭一条街”。“火箭一条街”位于北京经开区荣华南路附近,聚集着包括星河动力在内的一批民营星箭公司。

两年前,星河动力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进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民营商业火箭“谷神星一号”,这也是中国发射入轨的第二枚民营火箭。如今已经连续四次发射成功。

回到北京后,张军锋带领团队朝着“五连胜”发起挑战。很快,他拿到了遥四的数据:整个飞行时序与设计吻合,具体时间点与预期相差比较小,最大不超过20秒;五颗卫星入轨精度要求半长轴小于5公里,但实际最长387米、最短只有46米,意味着入轨精度很高;振动、冲击等数据也都在设计要求范围内……这代表着“谷神星一号”已逐渐成熟。

“虽然谷神星一号的基础状态已经相对成熟,但遥五发射的卫星和遥四不一样,轨道也不一样。”对于他而言,这意味着星箭布局、星箭分离、飞行时序、弹道等总体设计、总装测试、飞行设计上都要重新走一轮。

实验室里,一摞厚厚的设计文件摆在他的案头。设计复查是当下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首先要从纸面上确认星箭接口等各个分系统是否存在问题;各个分系统则对每个产品的性能指标再次确认,查找是否有异常数据;总装测试完成后,还需要对每一帧的多媒体记录进行复查……细节虽小,至关重要。

这几年,民营火箭如雨后春笋,成功与失败交织,同一款火箭连续发射成功的纪录并不多。“火箭是特殊的系统工程,是一次性产品,没给我们试错的机会,只要一颗螺丝钉没拧紧都有可能造成失败。”他说,为此,上上下下不计其数的环节和流程都要把好关。

2014年,《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出炉,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航天领域。从此,一批民营的星箭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从体制内走出的张军锋深刻地感受到,民营火箭公司无法完全照搬体制内的整个制度体系,需要建立自己特有的研发体制;同时在满足可靠性的前提下,设计上更加关注成本;团队更有活力和积极性,可以主动思考问题、优化方案。

但毕竟是刚刚起步,民营火箭仍然面临着高风险、高投入、投资回报周期漫长的难题。要实现商业火箭真正的产业化,就要实现火箭连续、稳定发射成功和低成本、大规模的批量制造。按照计划,明年谷神星一号火箭将发射8到10次,将把60颗卫星送入太空,探索实现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化。

谈及自己的航天梦,张军锋说:“我们正加把劲,创新技术,提高批量发射服务能力,让民营火箭尽快形成快速、低成本、大运载能力,在我国大型星座建设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记者手记

中国第一枚民营商业火箭,中国第一枚进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民营商业火箭,中国首颗走通研制、发射、测控和应用全流程的民营卫星,首颗通信总容量达到48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这些创新突破都来自北京成立只有三五年的航天新势力。他们依托着航天一院、航天五院等历史积淀,勇于创新,不断突破,助力北京基本形成了“南箭北星”的格局。这其中有大量民营企业,贡献着蓬勃的创新力量。

目前,民营企业从事火箭、卫星研制,大都处于创新发展的初期,距离大规模产业化、批量化生产还有一段路要走。相关部门也看到了星箭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在融资等方面推出一批政策措施,推进卫星网络全产业链发展,为将来形成工业化、规模化的生产能力打基础。(本报记者 曹政)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扫码参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答题活动

扫码参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答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