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政 韩 鑫
2022年10月11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屏幕前一键远程操控,车间内钢水精准吊运。借助“5G+工业互联网”,宝钢梅钢这座老钢厂焕发新活力。厂区负责人介绍:“升级为5G全连接工厂不仅让设备运行效率更高,每年还能降低成本约740万元。”
算力资源协同调度,多方流量互联互通。今年6月,中国算力网——智算网络一期正式上线,随着沈阳、福州、长沙等7个新增节点接入网络,全国算力一张网已具雏形。
传统产业加速提质升级、新兴产业持续茁壮成长,这是我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作出了建设制造强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阔步迈向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着力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制造强国建设跃上新台阶。
规模更大、底盘更稳。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韧性更强、基础更牢。从农田的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研制成功,到医院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再到工矿企业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填补空白……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高度。锻长板、补短板、填空白,十年来,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按下“加速键”,轨道交通、电力装备等一批关键基础产品和材料基本满足国内需要;动力电池、增材制造等2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
结构更优、动力更足。1.4亿吨“地条钢”全部出清,电解铝、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基本出清,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实施……十年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履铿锵,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推进。2012年以来,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持续稳定在4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三五”下降16%的基础上,2021年进一步下降5.6%。
新兴产业发展蹄疾步稳,产业增长新动能有力迸发。
新型支柱产业茁壮成长。新能源汽车、消费级无人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智能终端、智能家电等不仅满足国内多样化需求,还畅销海外;服务机器人在家政服务、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工业机器人蓬勃发展、稳居全球第一大市场……十年来,通过制定实施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新兴产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服务业有效供给持续提升,优质高效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加快构建。
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十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持续提质升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2021年,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年均值位于55%以上较高景气区间;生活性服务业加快迈向高品质、多样化,快递业务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交易额均居世界首位。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开展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60多种进口药品最快可实现“次日达”;开通全国首列“中国邮政号”专列,推动中欧班列(渝新欧)运邮常态化、规模化作业……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庆成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地区,5省市依据自身区域和产业特点,加速开展服务业开放创新探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服务业继续担当外资增长“主引擎”。
回眸非凡十年,我国迎来从“制造大国”“网络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站在新的起点,我国将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11日 01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