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全国地表水水质“十三五”以来实现“六连升”

绘就人水和谐的美丽图景(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本报记者  刘  毅  寇江泽

2022年10月08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
  制图:张芳曼

  水天一色,波光粼粼。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水冶镇居民张小芹,几乎每天都会带着小孙女到珠泉河边散步游玩,“水变得越来越干净,瞅着心里就高兴。”

  十年来,随着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各地的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上升至84.9%,比2012年提高了23.3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实现“六连升”。重点流域水质持续向好,长江、珠江流域等水质持续为优,黄河流域水质明显改善。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越来越多,我国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制定修订长江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还制定20多部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夯实了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基础。

  奋力攻坚,防治污染。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印发实施,确定10条、238项有力措施,并逐一落实到具体牵头部门及参与部门,政府、企业、公众形成合力,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这场硬仗。

  “水十条”着力“保好水”“治差水”。大力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等水质较好水体,进一步提升水质;同时,大幅减少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水体,尤其是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影响较大的黑臭水体。

  饮用水安全更有保障。“十三五”以来,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累计完成2804个水源地1万多个问题的排查整治,有力提升涉及7.7亿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监测的876个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4.2%。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取得显著进展。“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建污水管网9.9万公里。用于黑臭水体整治的直接投资约1.5万亿元,在治理污染的同时有效拉动了地方投资和经济发展。到2021年底,全国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总体实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目标,提升了城市品质,改善了人居环境。

  确立实施“江河战略”

  确定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确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国家的“江河战略”确立并实施。

  “江边曾经有很多码头和工厂,空气中弥漫着怪味。”江苏省南通市一名摄影爱好者回忆起五山及沿江地区的景象。2016年,南通市启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着力破解沿江地区几十年工业集聚带来的生态之困。如今,200多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顺利完成,拥有约14公里长江岸线的五山及沿江地区变身绿地花海。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中,长江沿线各地腾退岸线达162公里,滩岸复绿达1225万平方米。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迎来转折性变化,干流全线连续保持Ⅱ类水体。沿江11个省份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5.1%提高到2021年的46.6%,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7.7%提高到50.5%。

  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碧波无垠。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进行大部门制改革,将玛多县的国土、林业、环保、水利等部门一体纳入管委会。“一块牌子、一套人马将黄河源头管全、管到底。”黄河源园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执法大队队长仁青多杰说。

  经过治理的九曲黄河日夜奔腾,恢复生机与活力。黄河干流全线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到今年8月已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沿黄各省份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打出治水组合拳

  清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白洋河湿地公园里歌声动人。附近居民高臻华和朋友们在凉亭内唱歌,“现在白洋河真的太美了!”

  这一带曾是小五金企业集聚的地方,污水直排,河水浑浊。海盐县痛下决心发力治理,关停、搬迁该区域内69家企业,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打造、文化提升等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白洋河水质提升到Ⅲ类,成了当地闪亮名片。

  水里是否清澈有鱼?周边群众是否满意?十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治水,不再停留在减排量、排放标准上,而是直接将水质改善程度作为考核标准,以环境质量改善效果为关键。在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硬约束下,硬招实招纷纷亮出。

  明确河湖长。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全国省市县乡村五级120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全力治水。

  管住排污口。我国推进入河入海排污口管理改革,全面开展长江、渤海和黄河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强陆海统筹,入海河流劣Ⅴ类国控断面基本消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明显提升。

  携手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健全,治水从“各自为政”变为“同舟共济”。安徽、浙江等18个省份,在新安江、赤水河等13个流域探索开展了跨省流域上下游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黄河从河南省流入山东省的水质明显改善并保持在Ⅱ类以上,今年受益方山东向上游的河南兑付了1.26亿元生态补偿资金。

  2021年,河北白洋淀淀区以及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标准,实现了从劣Ⅴ类到Ⅲ类的跨越性突破,“华北明珠”重放异彩。神州大地上,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美丽图景不断展现,一条条泽被万物、造福人民的江河奔流不息。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08日 04 版)
(责编:王潇潇、任一林)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