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9日08:16 来源:农民日报
金秋时节,沿着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向西行驶约8公里,一处现代化家庭牧场映入眼帘,洁净宽敞的住宅、布局整齐的棚圈、悠闲散步的小牛,周围被松柏、沙棘等植被环绕。这就是廷·巴特尔的家。
1974年,年仅19岁的廷·巴特尔离开家乡,来到萨如拉图雅嘎查。48年来,他带领当地牧民走出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牧区经济、促进牧民增收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子,不仅造福一方牧民,也成为全国各地建设现代化农牧业学习的典范。
治穷致富,他是牧业革命的带头人
1986年,随着牧民放养牲畜数量的增加,草原生态出现退化。时任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把这一政策与当地特定的小环境进行对照后,敏锐地意识到,搞草原生态建设不能盲目遵循一个模式。
廷·巴特尔算了这样一笔账:1头牛和5只羊的经济价值相同,1头牛有4只蹄子,而5只羊有20只蹄子,4只蹄子和20只蹄子相比,当然是20只蹄子对草原的破坏力更大。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蹄腿理论”,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减羊增牛”。面对牧民们的不理解和难以接受,廷·巴特尔率先将自家400多只的羊群卖掉,全部改养肉牛。实践证明,这不仅使草原得到休养,而且恢复了生态,牧民的收入也大幅度提升。后来牧民们纷纷效仿这一成功做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走进廷·巴特尔的修理车间,琳琅满目的“家伙式”就验证了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能人”。银匠、木匠、瓦匠、铁匠、皮匠都是他拿手的老本行,拖拉机、打草机、摩托车都经过他的改装,不仅得到了生产厂家的认可,而且有些环节还采用了他的设计技术。
这些年来,他所发明的一些专利已经惠及周边的牧民,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此,廷·巴特尔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牧民们生活得更舒适,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如果我的一些发明创造能够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带来贡献,我就从不做什么知识产权和利益之类的考虑,完全可以无偿提供和借鉴。”
念草木经,他是环境保护的探索者
2000年4月,为了找到治沙的好办法,廷·巴特尔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亲手绘制治沙地图,想方设法引进优质牧草种子和优良树种,反复进行发芽试验,形成“春季黄柳扦插、雨季草籽播撒、秋季平茬复壮”种植经验,并向全嘎查推广。
同时,廷·巴特尔把自家的6000亩草场一分为九,满足四季放牧需求,开辟了打草场、牛犊放牧草场、备用草场、经济区和生活区,各区相互隔离,相对独立。仅几年时间,他家承包的全嘎查最差的草场便得到了有效恢复。
“打草不拉草”,是廷·巴特尔又一实践成功的理论。在他的冬季放牧草场上,铺着一排排打下的草,冬季供牛在这里牧养,这也成了他家肉牛膘情相对好很多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样的草营养不会流失,来年春季,牛在吃黄草时也不会掉膘。
全心为民,他是牧民群众的贴心人
面对草原的未来,廷·巴特尔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牧民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这是廷·巴特尔一直在思考的大事。除了养牛,他还根据嘎查的实际情况,从实行科学划区轮牧、建设现代化新牧区,到积极发展鲜奶加工、风干肉加工、旅游等产业,在廷·巴特尔的带领和影响下,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牧民们住上了新房子、开上了小汽车。
在嘎查牧民的心中,廷·巴特尔就是他们的主心骨。“现在大伙儿想增收,可以朝‘四点平衡’努力,也就是收入最高、支出最低、劳动强度最小、生态最好。”廷·巴特尔的“四点平衡”理论已经在当地实现了论证。
“我在草原牧区生活了几十年了,最了解牧民,也最想让他们过上富裕的日子,生活得更好。为此,我正在不懈奋斗着,也想通过自己的改革试验,为我可爱的牧民兄弟们闯出一条新的共富之路,让草原更绿,牧民富裕,最终达到人与生态的和谐!”这是廷·巴特尔用一生践行的承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