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奋斗者·正青春”专题报道
分享

让这群特殊的孩子过上有品质的幸福生活

一位教育“老兵”的九年特教路

2022年09月21日08: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9月1日,是江西省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开办的日子。这一天,有着16年教龄的蒙芳面对这样52张面孔:迎面而来的学生有坐轮椅的、朝她吐口水的、不会说话的、多动的……蒙芳心想,“天呐,该怎么教啊?”

1978年出生的蒙芳曾是语文教师、教导主任、村小校长,创办这所特教学校前,她已是上犹县第二小学最年轻的副校长。2012年,县里开始筹办特殊教育学校,希望蒙芳能出任校长。蒙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不同的岗位我都经历过了,当时就是想挑战不可能”。

拓荒

在特殊教育领域,普通师范专业毕业的蒙芳是“门外汉”。建校筹备时,朋友都不看好她的发展前景,那时特教学校还没被社会认可,不少人觉得去特教学校工作就像去福利院照看残疾孩子,不会有教学压力,但蒙芳知道这其中的艰难。

当时,学校的附属工程仍在建设中,蒙芳第一次跟包工头打交道、盯工程进度;为尽快拿到学校开办所需的资产评估报告,她一个上午来回跑了5趟事务所;采购学校硬件,蒙芳做预算,货比三家,和对方砍价。

“第一年,招两个老师只来了1个;第二年,招3个来了两个。”她找到教育局,翻看了全县教师的花名册,给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逐一打电话动员。县教育局也“特事特办”,乡镇教师来特教学校任教,只需递交申请,不用参加考试。即便这样,5名教师也只来了两名。

后来,校长、教师共8人开校办学。蒙芳向县残联要了适龄儿童名单,还去了普通学校摸底,逐一电话告知家长特教学校开办了,希望他们能送孩子来学校上学。有家长接到电话后生气地质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的信息的?我的孩子为什么要送到你这儿来?”

“他们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也还不了解我们特教学校。”蒙芳意识到,要改变大众观念,自己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和办学规模,最后只招了52名学生,分别进入低、中、高3个年级就读。

学校开办之初,硬件设施薄弱,校园文化更像一张白纸。蒙芳领着教师们一连几天,一锄一镐地去校门口的小山坡挖土,再运回学校填进花圃里,种上茶苗。

一台特殊的晚会

更棘手的是资金难题。她想到办一场晚会,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体工商户……不管认不认识,蒙芳一家家上门邀请,“我们前后跑了一个多月,对于机关单位,我是一定要见到主要领导的”。

2014年5月18日,是学校开办后迎来的首个全国助残日。这晚,上犹县茗馨广场舞台周围全是观众,包括100多名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关负责人、工作人员,都伸长脖子望向舞台。

手指操、舞蹈、情景剧……8名教师、52名学生用一学期精心准备了7个节目,师生都是第一次登台表演。从舞台效果上看,这场演出算不上完美。手指操表演中,孩子们常常找不到自己的站位,蒙芳干脆就让他们搬桌子、凳子,坐在那儿表演;即便排练了很多次,孩子们的舞蹈动作也做不到整齐划一。

晚会的反响却异常热烈,该校筹得8万余元爱心捐款并全部投入到学校的设施建设。此后,每年全国助残日,学校都坚持举办公益演出,邀请爱心企业、个人等来现场观看。通过晚会,蒙芳想告诉当地的所有人,“这群特殊的孩子除了可以上台表演,还能做很多事,他们也是有用之才”。

9年来,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到了200余万元的捐资捐物,建起了风雨连廊、录播教室、食育工作坊、酒店情景室等,更好满足了特校学生教育教学、特长发展、康复训练及职业培训的需要。

怎么办特教校

为尽快找到一条专业化、特色化的办学路子,蒙芳把全校教师都派出去参加培训学习。教师们回来后对她感叹,哪所学校的硬件设施多么高大上、职业教育发展得多么好、教师课上得多么专业等,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

“或许是老师们太过年轻,没能站在学校层面思考问题。”蒙芳决定自己去学。两年里,她到过洛阳、乐山、厦门、南京等地,哪里有相关的讲座、培训,她就往哪里跑。

一次讲座上,蒙芳向专家倾诉了自己的困惑,专家听后对她说:“你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很多学校都曾经面临过。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基于你现有的条件,做你可以做的事。”

回校后,蒙芳尝试和焦虑和解,她不再频繁外出,而是关注了几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公众号和官网,看看人家都在干什么,并思考拟定了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

特殊教育尤其考验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不仅要会上课、懂康复、有特长,还得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学校130多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个案,得去研究他们。”蒙芳鼓励教师用攻克课题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根据不同孩子情况,这位教育“老兵”还制定了“好照顾、好家人、好帮手、好公民”4个梯度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三能”培养。

孩子们的生活技能课不局限于教室,用蒙芳的话说,从他们一进校门打招呼,就是课堂了。喝水、刷牙、洗衣服、叠被子、升旗、站队、做操等生活小技能,生活老师看到了会教,特教老师看到了会教,此外,高年级学生、教官、保安人员看到了也会教,校园里“处处是课堂,时时可教学,人人是老师”。

孩子们还能在学校体验劳动。楼道、楼梯、厨房、宿舍都设有劳动体验岗,孩子们通过劳动可获得一定数量的代币奖励,一个月后就能兑换奖品。

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技能大赛,孩子们无论年纪大小全部参赛:低年级的孩子剥鸡蛋、系鞋带;中年级的孩子挑战难度系数更高的叠被子、晾衣服;高年级孩子比拼的项目更难,如炒菜、园艺等。大赛成绩既用于考核教师,也会被记入孩子们的综合测评。

向学前和职教两端发力

“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早早地被写进这所特教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蒙芳希望,走出校园后,这群特殊的孩子能更好地被社会接纳,过上有品质的幸福生活。

2019年,学校教务处跟踪调查了43名毕业生,结果发现,只有23%的学生就业,9%的学生成家,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后,又宅在了家里。毕业班学生家长会上,几乎所有家长都渴望孩子毕业后能有一个好的出路。

“一些孩子其实能力不错,因为没能继续学习、就业渠道窄、年龄小等原因,毕业后没能得到好的安置。”蒙芳考虑让他们初中毕业后留校再学3年,萌生了开办“中专班”的想法,并当即对全县所有的工业园和工厂进行了走访调研,发掘岗位资源。多重原因所限,这一想法无奈被搁置。

2021年,县主要领导专门就此事召开调度会。蒙芳很快与上犹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就联合办学一事达成一致。这年9月,借助上犹中专的资质和师资,志坚中专班顺利开办,首批13名学生入班就读,系统学习了烘焙、酒店管理、园艺、汽车美容等专业知识。

一些重度和极重度残疾儿童因身体原因没能入校就读,2014年9月,蒙芳启动“爱与责任的延续”工程,在校内成立了8个送教小组,与学校老师一起走山路、过溪涧,奔赴全县14个乡镇给这些孩子送教。

“刚开始送教,老师们可委屈了,吃过不少闭门羹。一些路段车子过不去,就找根木棍把牛奶、水果、文具等挑过去。”蒙芳记得,为了敲开家长的心门,教师们想过不少办法。

8年,这支队伍编制了送教上门校本教材,开发了配套课件和教案,形成了“三定三查”(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查经费、查档案、查成效——记者注)本土化送教模式,累计送教4800余人次。

这一年,蒙芳还开办了全县第一个智力残疾幼儿康复部,先后免费为百余名0-7岁智力残疾儿童提供早期康复训练。

“我们用了8年时间替孩子们打通了学前到中职的路,在赣南大地上率先实现了特殊教育向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两端延伸。”几天前,蒙芳入选2022年全国“最美教师”。她坦言,在特殊教育战线,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替孩子们寻找、挖掘更多合适的就业岗位;邀请用人单位来学校办招聘会;帮培智孩子实现集中就业;打造一支研究型的“四特”教师团队;加紧制定学校下一个五年发展提升计划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