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奋斗者·正青春”专题报道
分享

徐立强和志愿者累计收容救助野生动物近2000只,保育濒危植物500余株

“保护野生动植物,没有局外人”

2022年09月06日08:23    来源:《工人日报》

徐立强今年40岁刚出头,头发却已花白。作为青岛市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他20年来一直致力于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的保护工作。

投身野生动植物保护

2001年,正在读大学的徐立强寒假回家,恰逢青岛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到崂山西麓进行鸟类环志和资源调查,需要一名熟悉山野路况的向导。他主动请缨,由此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志愿服务产生了浓厚兴趣。

大学毕业后,徐立强进入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工作闲暇,他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很快成长为鸟类收容救护、科普宣传活动的骨干志愿者。为了专心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2017年他辞去工作,并于次年成立了山东省第一个区县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

协会成立初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需要一个远离市区的场所,徐立强卖掉了自家唯一住房,回到农村老家,在远离村居的地方建起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时至今日,他和妻子一直在孩子学校附近租房居住。

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所在的少山村位于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徐立强用了20多年时间,把这座山所有鸟类和植物登记造册,摸了个清清楚楚。“前些年,上山偷猎盗猎十分普遍。”每逢春、秋两季,徐立强和志愿者们都会走进深山,进行巡山护鸟行动,割除捕鸟网具。

山路崎岖难行,徐立强经常受伤,更加危险的是与偷猎者有正面冲突。“作为社会组织,协会没有执法权,遇到不配合的,现场只能跟他讲道理、讲法律,有时要对峙很长时间才能把网捕的鸟解救下来。”徐立强说,他的右手有几处疤痕,就是一次劝阻盗猎者时被对方用镰刀砍伤的。

保护野生动植物过程艰辛,困难重重。大学毕业回家护鸟,许多人不理解他,徐立强不是没有动摇过。“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越来越重视、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协会志愿者也很快增加到几千人。这个团队好像有种无形的力量,推动自己不断向前。”徐立强说。

这些年,徐立强和志愿者累计收容救护野生动物近2000只,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红角鸮、苍鹰等,国家三级保护鸟类朱雀、绣眼鸟、丘鹬、斑鸠、白骨顶鸡和濒临灭绝的黄脚三趾鹑等。保育濒危植物青岛百合野生种500余株,开展青少年生态科普公益宣传活动。他成为远近闻名的野生动植物“守护者”。

形成生态保护良好循环

青岛市城阳区白沙河入海口有11座河心岛。海河交汇处的岛,本应该是重要的鸟类迁徙繁殖地,前些年因一些居民上岛种菜,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河心岛生态破坏。

2018年,徐立强在巡护中发现这个现象后,联合相关部门带领志愿者将河心岛管护了起来。众筹购买榆树、小叶女贞、盐地碱蓬等6000余株植物,安装警示牌、红外线相机、鸟类栖息平台,定期养护巡查,经过近5年的生态修复,160余种鸟类重新回到岛上栖息繁殖。“青春鹭岛”也成为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网红打卡地。

如何更好地完善生态教育形式,徐立强也一直在摸索。2022年6月,协会组织开展的“为鸟安家助力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入选“全国十佳公众参与案例”。活动在崂山西麓、胶州湾畔湿地、白沙河湿地等区域,组织青少年累计制作悬挂了两万余座用生活废弃物制作的人工鸟巢,每年为1500多只野生鸟类提供繁衍栖息的家园。

这项活动最让徐立强自豪的是,公众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很多家庭参与活动后,觉得和这片自然建立了联系,照顾自己做的鸟巢,也让鸟巢里的鸟来维护这棵树的生态平衡,等果树收获再来购买。”因为减少了固废垃圾的丢弃,鸟类防治病虫害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继而减少了对整体环境的污染,产生了生态效果和经济效益。徐立强说:“保护野生动植物,没有局外人。”

从一个人到一座城

目前,徐立强和城阳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主要工作包括接受本地自然资源部门的委托,受理志愿者和群众相关举报线索,第一时间对受困的野生动植物进行收容救护,同时开展栖息地保护,联合大学科研机构开展濒危物种的保育工作等。

今年6月5日,徐立强受邀参加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并作为受表彰代表发言。一大早,他接到电话说有一只夜鹭在城阳区三条主干道交会的路口被困。救护野生动物对徐立强不是新鲜事儿,但紧接着不到半个小时,来自志愿者、市民、政务热线的50多个求助信息引起了他的重视。

“鸟被电线缠在路口红绿灯上方,路过的车辆行人都能看到鸟儿不断挣扎。周边小区的居民在业主群里发布了求助信息,消息迅速传播开来。虽然当天有重要活动,但我还是决定赶去现场。因为我不确定电线是不是高压线,志愿者上去是否有危险,而且时效很重要,万一几个小时救不下来,那只鸟可能就活不了。”

20多米的高空,时间紧张、往来车辆多,社会关注度之高前所未有。这次的救助过程令徐立强又惊喜又感动,“没有一个人大呼小叫,没有一个人催促,交警帮助疏导交通,全部人安静地支持我们救护。鸟救下来后,许多司机摇下车窗跟我们打招呼,给我们敬礼点赞。”

这件事坚定了徐立强干下去的决心和勇气,也验证了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到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发展理念的改变。回忆过去20多年时间,徐立强说:“前期是因为热爱,现在对我来说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很多人的鼓励支撑着我们做这些事,所以没有什么理由放弃。”(本报记者 周子元)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