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奋斗者·正青春”专题报道
分享

朱燕:做非遗文化的传承人

2022年08月25日09:24    来源:农民日报

四四方方的米糕夹层里,“欢迎您到松江来”几个标准宋体字精致地刻在淡紫色的糕底上,外包装上标注着“1573”红色字样。在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兴达村的“八十八亩田”工坊内,游客排着长队,井然有序地等待着购买最新鲜的糕点。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叶榭软糕起源于1573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我们坚持采用自种的松江大米作原材料,将活字印刷技术与软糕制作工艺相结合,现做现卖。在工坊里游客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这也是目前我们这里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叶榭软糕非遗传承人、“八十八亩田”品牌创始人朱燕介绍。

出生于1982年的朱燕是土生土长的叶榭镇人,大学毕业后做过软件开发、法律顾问、互联网运营等工作。直到2016年的一天,朱燕在松江农产品推广会上发现自己家乡特产叶榭软糕很受欢迎,但包装、制作等标准还停留在20年前的状态,朱燕觉得叶榭软糕可以做得更大、走得更远,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同样是在上海,从小到大,我看到浦东从农村到国际新区的巨变,再环顾身边的乡亲们,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用我这些年在外所学,把叶榭软糕推上更高的平台,带动叶榭发展。”朱燕说。

说干就干。当年朱燕就毅然决然倾其所有,先是翻新家里的老院,接过“叶榭软糕非遗传承人”的衣钵,开始从头学习制作叶榭软糕的技术。

朱燕告诉记者:“开始时困难还是非常多的,亲戚朋友的闲言碎语,糕点口感不稳定,订单有时难以按时完成等等,好在父母、合伙人给予了很大支持和帮助,才逐步渡过初创难关走向正轨。”

好产品源于好原料。为把控好原材料品质,朱燕在村里流转了一片稻田,自己种植原生态的松江大米;同时引入新的营销方式,将活字印刷技术与软糕制作工艺相结合,在包装上做足时尚功夫,叶榭软糕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不过让朱燕意外的是,消费者认可叶榭软糕的同时,自己种的松江大米也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既然市场接受,何不顺势而为?朱燕决定在做好叶榭软糕的同时,着手扩大松江大米的品牌效应。她联合本地12户家庭农场,成立上海子田农业专业合作社,给翻新后的小院挂牌“八十八亩田”。“子田的寓意就是要坚持生态发展,将好土地、好田地留给子孙,并且要实现集体致富;而冠名‘八十八亩田’,八十八拼起来就是‘米’字,我们就是要借此深入挖掘稻米文化、潜心做好大米事业。”朱燕说。

2019年,按照朱燕的种植标准,合作社所种植的1838亩水稻田全部获得“绿色稻谷”和“绿色大米”标志。大米品质有保障,回头客也越来越多。合作社从种植水稻、收割稻谷、生产大米到加工软糕,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农户加入合作社,可享受到订单、工资和分红等收入,形成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合作社每年直接销售或用于加工叶榭软糕的松江大米10多万斤,农户户均增收近20%。

除了本村老一辈村民,朱燕大胆聘用“80后”“90后”年轻人,同时还拉着本地阿姨们一起入伙,打造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的团队,目前团队30名员工,一半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一半是阿姨婶婶。“种植环节老一辈有经验,糕点制作阿姨们更熟练,品牌营销离不开年轻人的新理念,我们发挥团队成员各自优势特长,能更精准地做好每个环节、每件事情。”朱燕认为,传统与创新结合,是事业做大做强的战略支撑点。

为发挥产业链优势,2020年,朱燕团队成立入木田公司,承租村内闲置农房,创办稻香民宿、大米文化体验馆,目前已有周边8家农户的闲置农房加入,形成了集餐饮、休闲、非遗体验、森林童玩、米文化展陈、农耕研学于一体的特色休闲度假民宿暨综合性稻米文化体验中心。

“房间推开窗户就是一片绿色树林,走出门就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庄稼,还有专业老师精心设计的水稻课程,孩子能充分体验农耕文化。”上海市民陈先生说,周末有时间就会带孩子来这里度假体验。

截至2021年底,公司游客接待量约5万人次,叶榭软糕年销售量3.5万余盒,直接带动周边20多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人均增收5万元以上,同时租赁本地农户的闲置农房,每户租金收入约5万元。(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