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奋斗者·正青春”专题报道
分享

张彦:和“东方大港”一起成长

2022年08月25日09:00    来源:光明日报

凌空40多米,坐进3平方米左右的全通透驾驶室,他就是绝对的王者。

只见他目光炯炯,身体微微前倾,两手操控手柄,将重达几十吨的集装箱快速抓起,精准放下,轻巧得像在半空中穿绣花针。每一次起落都平稳精准,没有丝毫偏差。

这时,他俯视脚下层层叠叠的集装箱,无边壮阔,就像是大海边一个童话世界,一个彩色的梦。他和这个梦已经共同成长了18年。

他,是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司机张彦。他的脚下,是热火朝天的洋山港。

进港18年,他从“码头上新来的年轻人”,成长为全世界驾驶集装箱桥吊速度最快的人,4次打破集装箱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他工作的洋山港,也发展壮大成名副其实的“东方大港”。在洋山港助力下,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箱,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

8月的一天,我们在盛夏中的港口见到张彦。“我是‘海港二代’,从小在港口长大,桥吊的驾驶室是我的舞台。”就这样,张彦开始了他的故事。

从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时,在父亲的建议下,张彦选择进入外高桥四期码头,开启自己的职业道路。

和所有桥吊司机一样,张彦是从轮胎吊学起的。最开始的高空作业,有些心理障碍。堆场的轮胎吊多在15~18米,踩着露天楼梯上去,脚软。但坐进驾驶室的张彦,很快就进入状态。从小动手能力就强的他,仅用大半年时间,已经能够独当一面。

从轮胎吊到桥吊,是新挑战。轮胎吊的技术好,桥吊未必能行。一个月的培训结束,原本是业务骨干的张彦,排到了末位。

那就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上班时,张彦几乎一刻不离开驾驶室。师父驾驶的时候,他在旁边看着,心里一遍遍模拟。师父休息时,有时换别的司机来驾驶,他就继续看,继续模拟。就这样,不停看,不停想,晚上睡觉时都感觉在开车。桥吊驾驶的技术要领,一点点吃透。

常规情况,每一名桥吊司机都有相对固定的起吊设备负责驾驶。在外高桥港区独立工作时,张彦没有固定的起吊设备,他必须在15台桥吊中自如切换。这样的磨砺,让他积累了比别人更多的经验,也更有能力应对随时随地的变化。

2006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工程建成投产,码头上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双起升桥吊”。处在初创期的洋山港,急需成熟司机支援!年轻的桥吊司机张彦,决定去挑战。

初到洋山港,张彦站在40多米高的巨型桥吊下仰望天空,一个念头清晰地闪过:上海港的未来一定在这里。

2007年5月18日,年仅23岁的张彦以每小时97.7箱的装卸效率,刷新单部桥吊装卸效率世界纪录;2008年,每小时123.23箱;2011年,每小时196.78箱……码头上新来的年轻人,一次次刷新由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

无数次抓起,放下,抓起,再放下。看似简单枯燥的动作,在张彦手中,充满乐趣。“在离地40多米的高空,把吊具的4个旋锁精准地插入拳头大小的集装箱锁孔,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次性抓2大箱或4小箱,最多就要看16个孔。”张彦说,如何保持平衡,什么样的高度最合适,怎样设计最短最优行程,包括和集卡的配合,这里面有很多文章。为此,他坚持学习,不断总结提升。

2012年,盛东公司成立张彦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兼顾一线作业的同时,张彦开始从事培训带教工作,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2015年,张彦被评为全国劳模。由他首创的“双吊具边装边卸”工艺每年为单位减少近千万元能耗支出。由他参与编写的《张彦桥吊操作法》和《港口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让港口的运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跃上新台阶。奔着建设“智慧、绿色、科技、效率”港口,他和工作室成员一头扎进“优化装卸体系,提升作业能级”项目研发推进中。

“亲身参与洋山港的成长,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就想竭尽全力守护它。”张彦说。这些年,他带领团队不断刷新盛东公司昼夜集装箱吞吐量、月度吞吐量、年度生产作业任务新纪录。“最爱还是堆场的夜景,灯火通明,让每个奋战在这里的人由衷感到骄傲。”

此刻,从半空中的桥吊驾驶室放眼望去,30多公里的东海大桥蜿蜒而行,在夜空中划出最美的弧线。

(本报记者 颜维琦)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