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奋斗者·正青春”专题报道
分享

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

做京港澳企业创新、青年发展的“集线器”

2022年08月23日08:33    来源:光明日报

连接、集聚、整合、放大京港澳三地资源——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张凯将他所在的中心形容为“集线器”。自2017年成立以来,服务京港澳三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助力港澳青年在京发展是中心的主要工作。

中心作为集线器,连接京港澳三地众多企业、科研、人才、资本资源,同时也充分了解他们的优势和需求。如何让这些资源充分配置,是这个集线器的关键作用所在。

“我们的其中一项工作是了解港澳不同高校的优势专业和团队,结合他们的特性与内地企业和高校进行对接。”在张凯看来,香港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级的专家人才,但是他们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这为两地合作提供了契机”。

在中心的推动下,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与香港城市大学在先进计算架构领域实现联合研发;香港大学博士张鑫创办的中科搏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与澳门大学围绕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无创脑血氧研究展开深入合作……

港澳企业进入内地发展看中的是内地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力,“但他们不知道内地的市场规律、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如何与政府洽谈落地”。这就需要中心助力推动企业与相关机构对接。

华港龙生物科技是香港城市大学孵化的项目,他们在“京港青创杯”创业大赛上获得亚军,目前已落地广州,进入临床和产业化阶段。“我们了解他们的技术特性和产业化需求,根据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方向,帮助他们落地。”张凯这样介绍中心发挥的作用。

为了京港澳企业成长发展,中心还会帮助企业进行投融资,开拓市场。遨天科技是一家诞生于中关村,专注商业卫星电推进系统的高科技企业。在中心的帮助下,企业迅速获得多轮融资。前不久,还与香港航天集团签下商用电推进产品的商务合同。

得益于香港特区政府和高校的投入,这几年香港科创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与内地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意愿不断增强。过去5年间,中心已服务1800余家企业,其中港澳企业占到三分之一。

近年来,京港两地政府高度重视两地的科技协同创新。2021年,中心承接了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共同启动的“京港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工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张凯预计,中心未来服务港澳企业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去年,中心进行关于港澳青年赴京在京的调研。调研发现,很多港澳青年有在京实习就业的意愿,但是缺乏渠道。

针对这一问题,中心一方面搭建资讯平台,通过微信群、公众号以及媒体,面向港澳青年发布实习就业信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与企业建立直接沟通的渠道。

谈到这里,张凯再次使用了“集线器”的比喻:中心连接港澳青年和中关村科技型企业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具体而言,可以帮他们将简历直接递送给用人单位,并请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他们进行面试指导和培训。“但这并不意味着直接录取,企业还是会按照他们的标准招聘,中心相当于一个‘绿色通道’。”张凯补充说。

最近,中心刚刚联系字节跳动和奇虎360公司两家企业面向港澳青年开放申请,有40多名学生被录取。谈到为什么选择科技型企业时,张凯说,在这些企业实习能让他们了解到中关村科技创新的活力与发展,通过实习让学生们重新认识内地,“让他们了解内地的发展早已不是最早认知的那样”。

根据张凯的观察,很多在内地读书的港澳青年面临很大的求学压力,往往自信心不足。他举了一个香港女孩的例子:这个女孩在华北电力大学学习电力工程,中心将她推荐到中关村一家企业实习。实习过程中,她了解了内地企业运作方式,学会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更重要的是,“她发现在内地生活、就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毕业后,她选择留在内地工作。

“实习的魅力在于,这些港澳学生的优势,包括国际化视野、英文能力能在实习中发挥作用。通过实习,他们会更加爱上内地。”张凯说。

依托中关村,面向京港澳,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正以其独特的模式,持续助力京港澳企业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帮助港澳青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本报见习记者 张文骁 本报记者 龚亮)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