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
2022年08月22日08:4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专门提出“建强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培训形式,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干部人才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勇担使命责任、善于创新创造的时代新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也指导着正在加快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步伐的中国青年报社,进行“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深化全媒体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文化人才的培养是整体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科技、教育、经济等领域人才的交融一体化发展密不可分。人类发展史显示,就地理空间维度而言,科技与人才并不是均匀分布的。那些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往往集聚更多人才,产生更多创新成果。16世纪以来,世界先后形成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5个新科学和人才中心,带动了所在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伟大的思想总是相互激荡,创新的灵感总是彼此启发。人类探索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断拓展前沿技术的边界,不仅通过“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瞭望,也依赖优秀人才之间的竞争、合作、互相激励。人才的地理集聚现象,体现了人类的创新规律,深刻揭示了当前国际竞争、地区竞争的实质。
中华文明作为几千年来历经风雨洗礼、大浪淘沙延续发展的一种文明,正在自我革命、传承弘扬、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从百年前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到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中国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有尊重人才的价值传统。《墨子·亲士》就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写道:“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我国很早就有人才推举制度,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具备一技之长的士子有机会突破门第和阶层的限制,凭借自己的真本事参与国家治理;汉朝建立了选拔官吏的“察举制”,确立了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体系;从隋朝开始正式创立的科举制,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对人才选拔的束缚。然而,由于没有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人才选拔观念因循守旧,科举制变成“八股文”考试,我国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长期落后。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重新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释放了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现在,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全国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1.2亿人增长到2019年的2.2亿人,专业技术人才从5550.4万人增长到7839.8万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看到我国人才工作喜人成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仍然面临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部门和单位习惯把人才管住,许多政策措施还是着眼于管,而在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措施不多、方法不灵。顶尖人才流失海外的情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面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要求,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华罗庚、钱学森、陈景润、屠呦呦、袁隆平等“大先生”,以探索学术前沿的坚毅勇气和厚重的家国情怀,成为知识分子的榜样和楷模。特别是一代代坚守在特殊岗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优秀人才,一代代坚守在最基层、最艰苦、最一线的祖国最需要地方,在平凡岗位干着不平凡事业的优秀人才,以其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凸显着“国之大者”的品格。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支持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我们有信心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优秀人才。
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要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用好用活人才,大胆使用青年人才。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段是25岁到45岁。针对青年人才担纲机会少、成长通道窄、生活压力大等问题,要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让他们安身、安心、安业。人才工作是系统性工作,教育、科技、人力资源等部门要共同配合,多渠道选拔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青年英才;要重视青年人才的培育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注重技能人才、新型行业人才和“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才能切实为青年人才松绑减负,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万马奔腾”的人才竞争格局。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鲜明的政治属性要求共青团必须把为党培养青年政治人才放在首位,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青年工作》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共青团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计划》从青年政治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青年技术人才、青年技能人才、青年经营管理人才、乡村振兴青年人才、青年公益人才等多方面为青年人才赋能,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年人才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中国青年报社推出“奋斗正青春 以才著华章——青年人才周”系列活动,旨在将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关注青年、青年关注”作为全媒体报道重要内容,在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中体现媒体的责任与担当。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培养青年人才就是奠基未来。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既要登高望远,以面向未来、面向技术发展前沿的目光为青年人才提供各项支持,也要脚踏实地,充分理解、认识青年人才面临的实际问题,努力为青年人才解除成长道路上的烦恼与束缚。江山代有才人出,随着法律法规、政策机制的落实和全社会尊重人才氛围的形成,广大青年人才一定能乘风破浪、攀登高峰,创造属于这代人的荣光与辉煌。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