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8日15: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白鹤滩水电站。 |
党建引领,促进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沈靖然
村里搞产业,企业的大型设备却进不来,不是不让进,而是路太窄。在曲靖市沾益区菱角乡刘家庄村,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牵头成立了产业项目办,由5个村干部专门负责,为企业在村里遇到的难题想招出力。在产业项目办协调下,道路拓宽后设备运输畅通无阻,企业的水电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在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的协调下,刘家庄村将荒地和闲置的偏坡地租赁给华能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并在挑高的光伏板下种植大豆、万寿菊等经济作物,实现“农光互补”。项目开工后,由村党总支组织村民就近务工,平均每亩带动群众增收1500元左右。
不光是为企业服务,村党组织对村民的细致服务也没落下。网格员化解纠纷、村务全面公开、推选乡贤理事会进行村务监督……这些细微变化的背后是刘家庄村党总支和村委会为提升服务水平下的苦功。村干部们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统一做成小卡片发放到每户村民家中,每天要接上村民二三十个电话,成了群众实实在在的贴心人。
“只有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干,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才能把群众团结起来,更好开展基层工作。”菱角乡党委书记周浩介绍,严格的选拔程序确保选出素质过硬的村干部。公安、审计、信访等部门对候选人进行资格联审,乡党委专门成立了工作专班,到村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选拔的干部必须得到群众认可。
近年来,曲靖市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变革,以高质量党建促发展、强治理、惠民生。把党的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项目竞赛,产业民生迈大步
本报记者 徐元锋
今年4月中旬记者采访时,现场还是热火朝天的大工地;两个月后再来,一片厂房拔地而起;6月29日,这个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宣布一期投产。在昆明市安宁工业园区,投资100多亿元的云南裕能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不到2个月,项目一期从开工到投产不到4个月,妥妥的“安宁速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按照云南省委的要求,掀起“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说,昆明是好地方,老百姓可以安逸,干部不能安逸!
安宁工业园区副主任李强介绍,园区产业长期以化工和冶金等为主,国企强、民企弱,受宏观环境波动影响大,一度增长乏力。在省里组织的工业发展现场会上,安宁市的领导在曲靖经开区“豁然开朗”:磷矿资源不仅可以造化肥,还能成为新能源电池材料,我们多的是啊!加之安宁的工业基础、电力保障等优势,于是有了与湖南裕能的“联姻”。
“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是昆明市“排头兵”竞赛的“主战场”。大竞赛不能来虚的,首先要领导带头,招商引资“一把手”先走出去。每季度开一次重点工作推进会,竞赛成绩排名榜在会场亮相公示,让各县市区比学赶超“跑起来”。
赛的不仅是经济工作,还包括创新发展和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管理、增进民生福祉、干部队伍干事激情等。今年5月底,“昆明与西双版纳共建磨憨口岸城市、正式托管磨憨”的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强烈反响。昆明市同时开展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抓好118件民生小实事。如今在美丽的春城花都,干部的精气神鼓起来,群众的获得感与日俱增。
化解矛盾,提升群众满意度
本报记者 叶传增
一起持续38年的土地纠纷,在玉溪市通海县纳古镇多元化矛盾纠纷联排联调机制的介入下,于去年10月妥善解决。如今,当地群众提起这件事,依旧赞不绝口。
纳古镇下辖2个村委会,7个村小组。地方不大,但村民居住集中,辖区内涉及经济、土地等方面的纠纷时常发生。其中,古城村马家三兄弟土地纠纷一事最为突出,因为一块农田的归属,三兄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吵吵闹闹了快半辈子。
2019年,纳古镇派出所接到三兄弟土地纠纷的报警高达9起。“涉及土地纠纷,派出所只能将当事人劝回,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这起纠纷让派出所所长周正伟很担心,矛盾迟迟不解决,容易引发治安风险。
2020年,纳古镇派出所与镇党委、镇政府探索建立“1+1+1+N”的矛盾纠纷联排联调机制,将2个村委会划分为7个网格,每个网格由镇政府1名副科级干部、1名派出所民警、1名村干部负责。同时,整合政府职能部门、村民组织、老党员等力量,建立三级矛盾纠纷联排联调机制,组建调解团队,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率。
2021年7月,经过评估,纳古镇派出所启动二级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组织当事人和镇土地管理所、司法所、村干部,在古城村村民调解室开始第一次调解。
在各方努力下,历经3个月7次调解,这一纠纷以老大给两兄弟经济补偿的方式成功化解,三兄弟在司法所的见证下签订调解协议,一场持续了38年的土地之争落下帷幕。
“联排联调机制让纠纷有人管、有人调,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周正伟说,截至目前,累计处置各类矛盾纠纷280余起,调解率达100%,有效避免了邻里矛盾升级恶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公安机关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取得了矛盾纠纷排查数、化解率逐年上升的显著成效。2016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共化解矛盾纠纷90万余起,从源头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文旅融合,游客体验更独特
本报记者 李茂颖
古老的东巴舞、吹树叶、打手鼓、剪纸……在和育苗的喜鹤纳西人家小院里,前来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随着暑假的到来,丽江市越来越热闹,日接待游客再次超10万人次,旅游业正在强势复苏。
“文化体验是我的小院吸引游客的特色。”和育苗说,从2016年挂牌开始,小院的民俗文化体验项目就在不断地改造提升,让游客体验到丽江独特的文化。
因其古朴的建筑、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情,丽江古城一直备受游客青睐。但丽江古城曾一度因为同质化的旅游产品供给饱受争议。
游客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催生丽江旅游市场的新业态新产品。如今,走进大街小巷,东巴纸坊、本地民族服饰、丽江粑粑制作等文化体验活动异彩纷呈,新业态以游戏形式实现对旅游目的地沉浸式体验。
丽江古城入口处,游客正在有序通过智慧闸机进入景区。语音导览、扫码刷脸、智慧厕所、人工智能(AI)识物……智慧服务覆盖到旅游的方方面面。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核心,聚焦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丽江着力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通过智慧服务体系,我们在后台建立了出入人员数据库、人流分析平台,让景区能够有效实现‘预约、错峰、限流’的要求,同时提高了景区在环境、消防、食品安全、防止拉客宰客等方面的监管效率,游客需求、商家服务与政府监管有效地衔接起来,让游客游得安心、省心。”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木晟说。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新路
本报记者 杨文明
苍山下的洱海,水光万顷,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李跃兰的海之悦客栈,未来一个月预约“客满”。
门口的洱海生态廊道,是客栈的金字招牌。鲜为人知的是,眼前的廊道,2019年前还是李跃兰的老房子。李跃兰介绍,拆迁前,还没等自己提条件,老父亲就说,既然保护洱海需要,那就拆。
从建设环湖截污管网,到生态搬迁、禁用化肥,过去十年,古生村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围绕保护洱海在不断转变。环湖15米生态搬迁,人退湖进,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启动“大祥巍”一体化建设,大理努力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如今,洱海水质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部最近两年公布的洱海水质评价结果连续为优。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持续推进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以湖泊水质改善倒逼流域转型发展。在古生村科技小院,来自全国的科研人员齐聚洱海,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农民持续增收的难题。“以前种田只算赚了多少钱,现在大多数群众都选择生态优先。”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局副局长熊仲华说,更深刻的变革是群众理念的转变。
借助绿色低碳的东风,近年来云南着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水电、光伏、绿色铝硅产业从弱到强,已成为云南省支柱产业。
湖中水澈如玉,岸上游人如织,云岭大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正在持续书写。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04日 10 版)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