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新县寻根:体会开展主题教育重要意义

夏效生

2022年08月04日08:27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新县行

  “裁三县之土,立江淮之源,融豫风楚韵,由刘邓定名”。河南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也是当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落脚地。

  1996年9月,我考上了坐落在大别山脚下的一所军校。那年国庆前夕,学校组织我们新学员到新县参观见学。

  新县箭厂河乡,有一块不足30平方米的小田地。1927年冬天,300多名革命烈士在此处就义,鲜血染红了整块稻田。后来人们便把这块稻田称为“红田”。当我们参观“红田”时,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新县是一方红色热土。“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是革命战争年代新县的真实写照。我们面对红田纪念碑向烈士默哀,时空凝滞,草木同悲。千余人低头肃立,场面静得出奇。我的思绪在历史长河中穿梭流连,一幅幅悲壮画面仿佛浮现眼前。

  大别山是英雄的山,大别山人民是英雄的人民。那天,我们参观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瞻仰了烈士陵园,聆听先烈事迹,在纪念碑前进行入伍宣誓。青山墓冢埋忠骨,碧石碑碣铭先烈。吴焕先、吴光浩、韩名柱……一个个光辉的名字印刻进我的心中。

  “为整河山剑铸犁,灯光挑破乱云低。征袍血染秋风里,忆往枪声没马蹄。”在这些先烈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红25军政委吴焕先。他是鄂豫皖苏区早期主要领导人和红四方面军主要创始人之一,一家6口人全部为革命牺牲。他文武兼备,善于指挥,不怕牺牲。在庾家河战役中,军长、副军长身受重伤撤下火线后,吴焕先在敌我双方争夺最激烈的阵地上继续指挥战斗。吴焕先家中本有20多亩良田加上日杂百货铺,在当时算得上富裕家庭。但他义无反顾带着全家人投身革命,牺牲时年仅28岁。

  “哪朵葵花不向太阳,哪个穷人不向共产党?”鄂豫皖苏区能够“28年红旗不倒”,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能够站稳脚、扎下根,正是缘于像吴焕先这样的共产党人始终葆有坚定的革命信仰,正是缘于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优良传统。

  “谁英雄谁好汉,拉练途中比比看。”见学的最后3天,我们把对先烈的缅怀崇敬之情藏在心底,打起背包行囊、高擎红旗,沿着大别山红军足迹,徒步行军返回学校。

  那次参观见学带给我的震撼与收获,是巨大的。一个刚入军校的年轻军人,从此知道何为牺牲奉献,何为忠诚信仰,也从中获得了在军旅道路上拼搏奋进的动力。

  没想到,22年过后,我又来到了新县——我所在军校的院系党委中心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地点安排在新县。依然是国庆前夕,那天清晨,我们乘坐大巴车从武汉奔向大别山。秋高气爽,大别山层峦叠嶂,秋色美不胜收。

  岁月变迁,老区有了新变化。我们来到新建的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英雄山。山顶耸立着醒目的“红旗飘飘”主题雕塑,象征着“红旗屹立不倒,火种不灭”。8面红旗,均为迎风招展的形态,每面红旗都代表从这里走出的一支红军队伍。在烈士陵园,一面格言墙上赫然写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让我心生强烈共鸣。我们来此寻根铸魂,正是缅怀英雄、崇尚先锋,正是为了从英雄先锋身上汲取奋斗力量。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里,一张张带着时代印记的黑白照片、一页页残破发黄的手稿、一件件斑驳的大刀长矛,见证了先辈们在大别山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斗争岁月,记录了苏区优秀儿女们的感人事迹,让我们深受激励。

  新县寻根,让我更加体会到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红色基因,彰显了党的根本宗旨、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密码,也蕴含着我们“走向何方”的答案。在鄂豫皖苏区,那些革命历史、人民英雄、革命文物,都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教科书,都蕴含着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力量。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责编:万鹏、刘圆圆)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