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奎 冯斌
2022年07月26日08:16 来源:解放军报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平津战役,作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役,伴随着战场上激烈的兵力较量,一场精彩的认知较量也在同时上演。
摆下一路空城,迷惑对手认知
家喻户晓的“空城计”,通过虚张声势、故布疑阵,扭曲对手对客观现实的认知,使其感知失真、判断失准、决策失误,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平津战役前奏序曲中,再现了空城退敌的经典桥段。
1948年10月,国民党在全国的腐朽统治摇摇欲坠,但傅作义仍抱有“翻盘”幻想,策划了一次对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的偷袭。偷袭部队沿平汉线南下,直奔石家庄和西柏坡。当时,华北军区主力不在冀中,但中央军委并没有调主力部队回援,毛泽东同志一方面指示地方部队埋地雷、挖壕沟,展开运动阻击;一方面通过广播、报纸刊发新闻稿,故意把敌军的偷袭计划予以公布,表达对偷袭行动的蔑视和嘲讽。这让敌军的偷袭部队感到掉入了我军设下的大网里,一路下来皆是空城,当到达清风店时,不断受到惊吓和袭扰的偷袭部队赶紧回撤,行动草草收场。
今天的信息化智能化战场上,先进的侦察手段在全维战场空间布下“天眼”,隐真示假的难度越来越大。但“看到”不代表“知道”,“看见”不代表“看透”。人们对一件事物的深层认知受各种信息的影响,只要精心谋划、奇正结合,把真实意图隐藏在信息“迷雾”之中,“空城计”在未来战场仍可以唱起来。
加速决策循环,扰乱对手认知
20世纪70年代,博伊德提出著名的“OODA”决策周期理论,该理论的精髓在于认知对抗,即通过加快己方“OODA”循环速度,在对手来不及决策时,就进入下一个“OODA”决策周期,这样对手就会在不断被动应对中陷入认知瘫痪。平津战役甫一开始,国民党军队的认知就陷入了瘫痪。
辽沈战役刚结束,国民党就开始考虑华北是战是撤的问题。蒋介石和傅作义都认为,拥兵约60万的华北国民党军对阵我华北军区46万部队,仍有较大胜算,而这一胜算是建立在我东北野战军暂不南下基础之上的。根据军事常识,东北野战军经过大战,至少要休整3~6月,国民党方面遂决定暂守平津,保持出海口。此时,中央军委决定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客观上加快了我们的决策周期。为进一步误导国民党方面的判断,东野指挥员还故意在沈阳公开出席各种庆功活动,让蒋、傅以为我东北野战军来年才会入关。
现代作战,时间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尤其在关键时刻,敌我双方就是在进行一场抢时间的赛跑,而跑赢的关键在于加快己方“OODA”循环,敌变我变、先敌而变、快敌而动,这样才能影响对手决策认知,拖慢其“OODA”周期。信息化智能化作战,更要面临信息被压制的风险,在“迷雾”重重的战场上,指挥员不能等所有情况都明了再做决策,而要敢于和善于在“黑暗”中决策,不被对手的节奏牵着走。
逐步军事增压,诱导对手认知
认知战包括针对感知的认知欺骗,针对思维的认知干扰,针对情绪的认知威慑,针对意志的认知瓦解,以及针对态度、观念的认知诱导。尤其是针对态度、观念的认知诱导,可以直接改变指挥决策人员的想法,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平津战役中,围绕傅作义摇摆不定的态度,我军对其展开了积极的诱导和催化。
傅作义对华北局势和自身命运充满了矛盾心态。傅并非黄埔系,对南撤十分排斥;如果向西退到绥远,地广人稀,不利长久坚持,对西逃没有信心;对于同我党和谈,也是顾虑重重。中央军委的意图是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最好能以和平方式解放平津。为达成这一意图,第一步,稳住傅作义,命华北第1兵团停攻太原,第3兵团撤围归绥,造成局势缓和假象。第二步,彻底断了傅作义南撤想法,命华北第3兵团包围张家口,第2兵团包围傅系王牌于新保安,围而不打;命入关的东北野战军隔断平、津、塘联系,隔而不围。第三步,迫使傅作义放弃成立华北联合政府的幻想,相继发起新保安战役和张家口战役,全歼傅嫡系部队。第四步,迫使傅作义放下武器出城改编,发起天津战役,吃掉傅作义最后一个筹码。
战争中,认知战与其他作战方式相互渗透、互为支撑。有了其他“硬摧毁”手段的支撑和运用,认知战的效果才会更加显著。强大的军事实力、军事优势,对于塑造、催化对手认知具有不可替代的倍增作用。现代战争中,一定要多种手段并用,才能获得最佳作战效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