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4日12:05 来源:人民网
“如果把浦东张江的发展比作一棵茁壮成长的‘科技树’,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这棵大树的根部,源源不断地为科创高地输送人才。”上海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人力资源总监周宇回忆起4年间自己与同事们的工作时如是说。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被称为“活力四射”的张江科学城考察。面对现场的科技工作者,他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让科技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大作用。”
2018年11月6日下午,习近平在张江科学城展示厅考察,了解上海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新华社图
当天,作为展厅内高校创新展区的讲解员,时任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周宇现场与学生互动配合,为习近平总书记演示人工智能研究成果。
作为地球上“长”得最快的90后,浦东自1990年开发开放以来,从农田房舍“长成”世界瞩目的现代化城市,每一次转身,它都承载着人们的期待。
三十余载创新创业之路,浦东始终把“科技先行”战略放在首要位置。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浦东的这六大核心产业,为未来浦东乃至全国带来了超过万亿的产业机会。
位于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光源”。张江管委会供图
如今,张江集聚了一批大科学设施、科学平台和一流创新型院所。这里还有着最前沿的创新能力、集聚的创新产业、活跃的创新人才、优越的创新生态以及丰硕的创新成果。
简而言之,浦东肩头的担子,一头挑着“科技”,一头挑着“创新”。
人才,服务国家战略
回头看去,念兹在兹。
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关切,在浦东落地生根,在张江茁壮成长。
航拍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供图
如今,走上学校人才管理岗位的周宇依然清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张江考察时的嘱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最新的数据显示,上海科技大学85%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学校5公里范围内的张江科学城就业、创业。我们培养出的人才走出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在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基础科学研究装置发达的区域继续成长。”周宇兴奋地说。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张江科学城时上海科技大学所展示的4项人工智能成果中,已经有3项实现产业转化。
吕文涛是上海科技大学的第一届本科生。2018年,他所设计的“亿万像素光场系统”作为本科毕业设计在张江科学城展示。本科毕业后,吕文涛选择继续留校攻读硕士学位。
2021年7月,上海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生代表吕文涛在毕业典礼上发言。上海科技大学供图
2020年,吕文涛在读研究生期间,在张江创建了岱悟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致力于挖掘数字三维的价值,应用于智慧城市的多个场景之中,助力打通数字城市与智能城市的最后一道鸿沟。2021年公司完成了天使轮融资。
周宇坦言,上海科技大学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不断发挥党在把方向、保大局上的关键核心作用,把学校建设成为对国家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贡献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一种浦东特色,一种全球范式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都是党中央交给张江的光荣任务,是科学城肩负的双重使命。”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彭崧说。
上海在建最高双塔——张江“科学之门”效果图。上海发布图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公布。随后,酝酿已久的《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正式公布。
规划提出,到2025年张江科学城将打造成为大师云集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硬核主导的高端产业增长极、共治共享的创新生态共同体、活力四射的国际都市示范区。
数据显示,张江示范区已经集聚了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33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1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40所大学,近10万家创新型、科技型企业。这里年度发明专利授权超过1.5万件,PCT专利申请超过2300 件,近两年,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占全市85%以上。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试验田”,历经30余年,浦东的发展模式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也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
如今,站在巨人肩膀上再次起航,我们有理由相信,浦东最美的风景,永远在下一程。(马作鹏)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