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看中国·千家万户的事

“我们把这里当第二个家了,这样的好日子要好好活!”

2022年07月14日12:14    来源:人民网

“太激动了!总书记每天那么忙,还挤出时间专门来看看我们这些老人,跟我们拉拉家常。”时隔三年多,85岁的夏娟娟老人聊起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情形,依然激动不已。

夏娟娟老人提到的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看望他们的地方,正是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日间照护中心。2018年11月6日,正逢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走进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逐一察看综合服务窗口、托老所、党建工作站等。托老所内,几位老年居民正在制作手工艺品,总书记亲切向他们问好,老人们激动地握着总书记的手,向总书记讲述自己的幸福晚年。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在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托老所同老年居民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

当时握手的人群中,有一位叫王永年的老人。“就是在这张桌子旁边,我跟总书记握了三次手。”2019年初,王永年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讲述道。

王永年(右三)和托老所的老人们一起包汤团。蔡放 摄

“我普通话不灵的,身边的老师就帮忙翻译给总书记听。”王永年说,家里房子小,自己年纪也大了,天一冷就没法洗澡,托老所帮助解决了他的洗澡难题。“这些小事我都向总书记汇报了,总书记特别平易近人,听得很认真。”

2018年4月,王永年老人突发高烧,经社区医院检查发现血压也不正常。尽管老人不愿麻烦别人,但在托老所工作人员的一再坚持下,他还是被送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做检查,结果发现心脏出现问题。经过12天的救治,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后来又得过肺气肿,也是多亏了工作人员及时送医。”谈及此,老人落下泪来:“托老所救了我两次命。”

王永年说,托老所就像一个学校,每天早上8点半“上学”,下午4点半“放学”,课程丰富多彩,还结交到不少要好的“同学”。“‘同学’之间不仅互相帮助,还会互送小礼物呢!”

老人们正在做手工。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老人们正在做手工。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当时采访中,正好遇到了前来“取经”的团队,王永年老人向他们连声称赞:“蛮好,蛮好!我们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在这里很适意!”

时隔半年后,2019年7月,记者再次来此采访,转了一圈,却没有发现王永年老人。“老人是今年4月6号过世的,他身体一直不好,又是独居,我除夕还去家里看过他,烧菜带给他吃。”托老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完春节,王永年就进了医院,诊断是肺气肿,毕竟年纪大了,快90岁的人了,这次没能像前两次那么幸运。

“有人生,有人亡,都是自然规律,就像我们这个托老所,有人离开了,也不断有新的老人进来。”孙益民跟王永年挺熟悉,忍不住在旁感慨道。

年近七十的孙益民,原本是退休后来这里托老的,打打球、唱唱歌,安度晚年,没想到成了志愿者。老人精神状态特别好,嗓门响亮,“我比较好动,身体素质也不错,还能继续为大家服务!”

孙益民说,托老所的名气很大,尤其是总书记来过之后,很多人会慕名前来咨询,自己的任务就是给咨询者介绍托老所的情况以及这里举办的活动,并且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推荐与其相匹配的活动。“比如我们开的微信课,就是教大家怎么使用微信、怎么支付,大家上课都很认真,不偷懒的。”

老人们在托老所内看书、聊天。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老人们在托老所内看书、聊天。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虹口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主任王青介绍,虹口区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逾28.6万,占总人口的43.2%;80岁及以上老人有4.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7%。众多老年人口给社区带来挑战,而为老服务的好坏则关乎着社区服务的质量。“虹口是中心城区,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各街道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整合养老资源,不断增加养老服务设施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目前,全区已建有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4个,老年助餐场所100个,老年日托中心37个,养老顾问点229个。”

“在这里,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动,书法、画画、茶道等等。早上吃完饭就迫不及待想过来,下午到了回家的时候还舍不得走。特别是双休日的时候,吃好早饭,就跟孩子说‘送我到日托所去,送我到日托所去’,小孩说‘今天是双休日啊’。可想而知,我们已经把这里当做第二个家了。”说到这里,夏娟娟老人开心地笑了:“有这样的好日子,我们要好好活,起码活到100岁!”(唐小丽)

(责编:陈羽、任一林)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