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01日09:55 来源:人民网
2020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杭州考察。这是习近平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就西溪湿地保护利用情况进行考察调研。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沿着绿堤、福堤一路察看,就西溪湿地保护利用情况进行考察调研。习近平指出,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习近平强调,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成为西溪湿地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工作的行动总纲。如今,两年过去了,西溪交出了怎样一份“生态答卷”?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艾琳摄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西溪湿地
走进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满眼的绿意与生机。清澈见底的水中,鱼儿们三五成群、互相追逐。“原来的水哪有这么清。”沈国荣划着摇橹船回忆道,“那时候别说花香了,空气里都是猪粪味。”
沈国荣是2005年第一批入职西溪湿地的原住民,他的儿子沈魏刚于2013年入职,现在是车船部电瓶船船长。沈家父子曾经都是渔民,亲历过西溪水质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长年“行走”于水上,一艘电瓶船、一条摇橹船,父子俩在“迎来送往”各地游客的同时,也见证着西溪一点一滴的变化。
两年前,习近平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时强调,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
如今漫步西溪湿地,“一曲溪流一曲烟”已成为其真实写照,自然与人文通过西溪之水互相交融。“环境变得更好了,我们看在眼里、美在心里。”沈国荣说。
在西溪湿地乘坐摇橹船,享受惬意时光。章颖杭摄
遇见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巧玲时,她正在西溪湿地福堤15号池塘边查看水质。池塘中正在工作的曝气机,使得水面上产生了洁白细密的气泡。“2021年我们正式启动湿地水质提升工作,这个池塘是我们的湿地封闭池塘水质提升试点对象。”张巧玲说。
据张巧玲介绍,试点是为了挑选西溪湿地典型池塘,通过实践综合生态修复相关治理技术措施,建立稳定健康池塘水生态系统,提升水体景观效果。2021年12月10日,根据第三方水质检测结果,15号池塘水质主要指标已提升到Ⅱ类。“总书记牵挂西溪的水,这对我们来说,既是鞭策,也是动力。这次试点是一个新起点,湿地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张巧玲说。
西溪湿地福堤15号池塘治理前后对比,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张巍摄
近两年,杭州先后启动了珊瑚沙引水清水入城和西溪湿地水环境治理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西溪湿地水环境治理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湿地的污水管网系统,优化闸站自动化调控水平,提升游览核心区的池塘水质。结合湿地生态补水水质的提升,西溪湿地的整体水环境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琳说。
此外,西溪湿地东西区一体化以来,西溪湿地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更是把保护、管理放在首位,在此前提下做好统一运营和发展的工作。为实现湿地生态保护管理常态化,2021年2月,西溪湿地全面推行“湿地长制”,由西湖西溪管委会主要领导担任一级“湿地长”。从此,每一片湿地都有了贴心“管家”。
迎着春日晨光,鸟类摄影爱好者俞肖剑早早就来到西溪湿地的莲花滩观鸟区,寻觅了一个好机位。“看那只飞起来时尾巴像波浪一样的鸟,就是很少见的‘白寿带’!”俞肖剑一边架起相机,一边兴奋地介绍,“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西溪湿地记录到了140多种鸟类。尤其是近两年,拍摄到的珍禽越来越多,最近还拍到了朱鹮!这与生态保护是密不可分的。”
西溪湿地是鸟儿们绝佳的觅食与栖息场所。俞肖剑摄
自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实施以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已与这片土地相伴近20载。每一年有什么新发现的鸟在湿地现身,或是每一个季节有哪些野花会在湿地盛放,刘想都如数家珍。
“为丰富生物多样性,西溪湿地通过硬件改造和规范管控机制,提升湿地的水位调控和防洪排涝能力,努力让更多鸟儿能在这里惬意歇脚。2021年7月起,我们还落实引种圃地,陆续从杭州植物园引入珍稀濒危及湿地乡土植物。”刘想介绍,“立足湿地现状,我们积极调查湿地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现状,面向一线养护作业人员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识别和防治培训,并利用无人机监测等手段,加强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入侵物种的清除力度。”
据了解,近两年,西溪湿地整体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现在部分核心区域可达Ⅱ类。两年来,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增加了73种,现为784种;鸟类增加了10种,现为196种;昆虫增加了6种,现为898种;鱼类稳定保持56种。湿地里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6种。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怎么也没想到,我们祖祖辈辈的家园,有一天可以变得这样美。我们是湿地保护最大的受益者。”西溪原住民、“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洪立萍感慨道。“我从6岁就跟着奶奶学习编织小花篮这门手艺了。”2007年,洪立萍在西溪开了自己的小花篮竹编铺,完成了从原住民到西溪湿地经营者的身份转变。
洪立萍(右二)正在教授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戴小丽摄
巧手一捻一挑,竹篾上下翻飞,一个造型古朴的小花篮逐渐成型。坐在西溪湿地的竹编铺前,洪立萍熟练地向游客展示这项几近失传的编织技艺。店内主要以现场教学为主,也会售卖一些竹艺制品,生意好时一年营业额可达20万元。
两年前,习近平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调研时,途经炒制龙井茶和出售本地特色文创产品摊位,他上前观摩,并鼓励大家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
这给了洪立萍莫大的鼓舞。两年来,她不断创新小花篮样式,还将这项技艺带到了校园拓展课上。“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洪立萍说。
用老西溪人的生产技艺留存乡愁记忆的,不只洪立萍一人。西溪湿地农渔产业部总监蒋国明曾经过着典型的渔民生活,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后,他搬离了祖辈世代生活的水域。随着2005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他又成了一名西溪员工,亲眼见证了西溪湿地的蜕变。
据蒋国明介绍,桑基鱼塘、柿基鱼塘、竹基鱼塘是老百姓与湿地生态系统和谐共处的典范,延续千年。如今,蒋国明带领着由西溪原住民组成的农渔产业部参与到园区各项农耕渔事工作中,也带领着父老乡亲们坚定地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原来作业用的船只经过适当改造,变成了可供游客乘坐的摇橹船。游客来我们这儿摘菜,坐在船上喝喝茶、捕捕鱼。摘的菜、收获的鱼虾还可以送到我们的饭店加工,变成美味佳肴。”蒋国明说。
西溪湿地“渔夫之旅”让人们领略西溪独特湿地风光。周莹摄
“沉浸式”感受西溪传承千年的农耕渔事传统,充分领略西溪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之美的旅游模式大受欢迎。“现在‘渔夫之旅’体验基本都是要预约的。记得一次节假日,我们单日就接待了60多批次的游客,约300多人。”蒋国明说。
原始的农耕方式在家门口转型升级,成了一个个文旅产品,提升了经济效益。“湿地农民”也摇身一变成为旅游服务工作人员,再就业后每年增收约5万元。此外,湿地环境优美,物业也在不断增值。享受到生态红利,目前房租收入也成了村民一大增收来源,每户每年平均收取租金约20万元。
“西溪员工中有70%都是原住民,对于他们的外迁安置以及再就业问题,政府做了大量工作。”蒋国明说,“现在这里的摇橹船工、电瓶船船长、零售员、农耕人员,很多都是土生土长的五常、蒋村村民。他们从小在这里长大,对西溪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整个工作流程也比较熟悉,面向游客讲解、互动时也更有热情更接地气。”
近年来,西溪湿地不断探索湿地保护和利用的最大“公约数”,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一个典范。”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说。
打造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3月,2022年西溪湿地花朝节如约而至,此次的主题是“原生态、共享、可持续”。如今,每逢周末、节假日,数以万计的游客选择走进西溪湿地,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与怡然,体验寓教于乐的研学游路线,共享生态宜居之美。
两年前,习近平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调研时指出,要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这句话让朱淑姣牢记于心。
“西溪湿地的人工痕迹很少,充满了返璞归真的野趣。”作为西溪湿地游客中心讲解员,朱淑姣熟悉这里的每个角落,她说特别想让总书记再来看看,“现在东西两个园区已经连接起来了,西溪湿地的电瓶车线路也全部贯通了。”
游客搭乘电瓶车在西溪湿地内游玩。杨作英摄
在此之前,西湖和西溪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好部分区域管理“碎片化”这道难题?如何践行总书记的嘱托,打造一片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2020年6月,“西湖西溪一体化发展”正式启动,西湖与西溪景区“化零为整”,陆续实现了“一张票通游”“一艘船通航”“一条路线通行”“一辆电瓶车通达”“一路数字公交通联”等,将总书记的要求一步步落细落实。
坚持“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两年前总书记来时走过的绿堤,已于2020年10月29日免费向公众开放。同时,西溪湿地免票区域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了5.79平方公里。
西溪湿地绿堤。杨作英摄
“免费区域的扩大,提升了市民游客的幸福感,‘数治’景区也让游客的体验更舒畅。”据朱淑姣介绍,近两年,西溪湿地的智慧服务有所提升,目前已实现联票及160多种新增票型在预约、OTA平台上架售卖。同时,在便利老年人实名预约入园方面也采取了新举措。
“这是我们西溪湿地智能安全管理系统,新增了一键呼救功能。”在西溪湿地综合指挥调度中心,调度员张红霞介绍,“如果游客遇到困难,可随时运用此功能进行求助,我们在线上确定游客点位后,会安排距其最近的工作人员前去帮助。”
2022年西溪湿地花朝节。杨作英摄
“西溪且留下”,西溪湿地河渚街青瓦白墙上的五个黑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相传南宋时期,宋高宗看到了芦花似雪的西溪美景,故曰:西溪,且留下。无论传说是否为真,如今,确有无数人选择为西溪留下。“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品牌已逐步确立打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2021年,《西溪湿地周边地区景观控制规划(修编)(草案)》正式出炉,明确了西溪湿地周边地区景观控制的基本要求,为杭州持续点亮西溪之“眼”、加速“双西一体化”进程奠定了规划技术支撑。
“杭州即将迎来‘城市融入自然、自然延伸入城’‘城市水脉相连、水脉贯通城市’的全新格局。”沈满洪说。
2022年3月18日,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批准了新修订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条例》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详细规定,涵盖了水体保护、动植物保护和历史风貌保护等方面。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自2005年开园以来,累计入园游客达5900万人次,形成了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了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西溪湿地将继续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科学保护之下,持续加速一体化进程,坚持惠民利民目标不动摇,推动“双西绿道”“环西溪绿道”等惠民举措见效,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让市民共享生态福祉。(方彭依梦)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