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分享

青年突击队弘扬老科学家精神

2022年06月28日16:03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原标题:【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青年突击队弘扬老科学家精神

李文皓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的队长,作为一名80后,他感慨自己经历了“中国高速发展的40年”。这位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毕业生,深知在航空航天领域,最是强调责任心,强调“一丝不苟和团队组织协作”。

2018年,中科院力学所党委坚持以党建促科研,主动创新组织形式,围绕项目研究需求,整合力学所优势科研力量,组建了多学科跨部门的科研攻关团队。2021年7月15日,中科院首个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启动仪式在力学所举行,李文皓所在的团队被中科院授予“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称号,中科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向队长李文皓进行了授旗。

2021年7月15日,中科院“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中科院力学所供图

这是一支以力学所老科学家命名的突击队,代表了新一代的科研人员在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中弘扬老科学家精神。目前,团队成员共计32名,中级职称以上占88%,35周岁以下占65%,汇集了经验丰富的70后、敢打敢拼的80后和勇往直前的90后,是一支“老中青三代有机结合”的队伍。

“国家对中科院、中科院对力学所,都更加强调‘做国家队、行国家事、担国家责’以及对个人围绕‘国家人’的使命要求,除了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也更要求围绕重点做重大集成创新。”李文皓说。

作为国内外力学界极具重要影响的研究基地,几十年来,中科院力学所为我国“两弹一星”、航空航天、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近代力学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的科学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力学所也是第一个被授予“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称号的研究所。

2018年至今,突击队攻坚克难,他们的“鸣镝”宽域飞行器研制任务,通过高效迭代,圆满完成了5类7次飞行实验,成功实现了国内临近空间投放高速飞行器实验、国际宽域飞行器返场实验等。

从绵阳山中的风洞群,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试验场,这些年轻人在研制过程中,突破了多项宽域飞行关键技术,在国内首创“临空投放”模式,前瞻性地探索了宽域化飞行和可重复使用技术,为攻克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全速域适应性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和关键支撑。

当与行业专家交流时,这些年轻人的想法,大多数时候被认为“过于大胆”“短时间难以实现”“没有可参考的依据”。

为此,突击队发展了一套综合系统力学设计的快速迭代方法,25天内集中协同、23轮方案快速迭代。他们上午提问题明确思路,下午论方案开展设计,晚上画网格,凌晨进“超算”,隔天早上整理数据。

一轮又一轮方案迭代,这些年轻人飞速补全了短板,用实际的进展,回答了各个方面的质疑。研发,生产,测试,总装,飞试……每个环节,队员们的科学思想与技术,都在不断碰撞产生新的灵感火花。

他们向特级试飞员请教飞行操纵品质,调整与优化了飞行过程关键动作策略;与翼龙无人机总设计师交流飞行器故障模式,针对临空投放新飞行试验设计出完备的安全处置预案;从结构加工技术工人那里了解成型工艺与装配约束,更新飞行器前缘钝化半径设计方法;在探讨测控技术、部署测控设备的过程中,激发了队员在飞行器涂层、改进雷达特性方面新的研究思路。

突击队注重培养人才,鼓励有情怀、有担当的新人承担重任,把青年人锻炼成骨干,健全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有效机制。成立4年以来,已经有两名专家成为国家级领域专家组专家,两名队员晋升为正高级职称。

团队中,一位27岁的航电工程师,从负责航电测试开始,用了2年时间,成长为地面系统及航电系统指挥。一位33岁的气动设计师,承担了全系列飞行器的气动外形设计的主要任务。还有一位技术人员,从参与外场搜救回收到成为总师助理,仅仅用了4年时间。

在这片培育年轻队伍的丰沃土壤里,这些年轻人连续高效地奋战在前线,持续创新,不断做着理论研究和技术改善,也不断成长。

“年近不惑,我们已经不能再躲在前辈们的羽翼下,而要在属于我们的历史舞台上勇做真正的主角。”李文皓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责编:王珂园、宋美琪)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