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奋斗者·正青春”专题报道
分享

走近“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沈富琼:

在苦寒里开出绝色

2022年05月25日08:5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

原标题:在苦寒里开出绝色

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褶皱里,昌曲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麻邛乡依山傍河,这里的牧民世代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

大学毕业之际,沈富琼毅然参加“三支一扶”,在麻邛乡卫生院一待就是13年。每月数次巡诊、送医送药,她的足迹遍及牧民游居地;为全乡慢性病人建立健康情况表,仅仅五年就有百余名病患在她的治疗下痊愈;带领麻邛乡卫生院连年获得乡村医疗卫生先进单位,先后引领8名高校毕业生扎根麻邛、服务群众。她一腔青春热血挥洒高原草甸,换来了牧民们的放心和安心。

茫茫草甸迎来了大学生

沈富琼出生于甘孜州丹巴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自小深知基层群众对医生的需要。2009年7月,从四川泸州医学院毕业后,她怀揣“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梦想,响应国家“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报名“三支一扶”计划,奔赴高原。

然而,现实的艰难远超她的想象。赶了两天的路来到麻邛乡,眼前的场景让她心里一凉,一排矮小破旧的木瓦房,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卫生院,而整个卫生院只有老院长和一名医生。乡上没有自来水、没有通电,做饭要用钢炉、取水要到河沟、晚上要点蜡烛、下村要走路骑马,每次打电话还要跑到高一点的山头找信号。那段时间,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跟父母联系不方便,还有严重的高原反应。她几度濒临崩溃,想要放弃。

乡亲们的淳朴、渴盼,让她挂心。麻邛乡患多医少,几次出诊后,不少慢性病人病情稳定趋于好转,竖起大拇指真诚地向她表达感激。牧民们一张张淳朴的笑脸、一句句“卡卓、卡卓(感谢之意)”唤起了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念,沈富琼决定留下来。

语言不通是横亘在她和病人之间的一座山。因为无法直接对话,了解病情,她每次问诊都需要同事帮忙翻译,费时费力。“必须攻克语言难关!”她心一横,买来藏语教材,追着双语干部学藏语,学牧民说话。

远距离、独立出诊也是一道阻隔。在高原纯牧区,村民以游牧为主,没有固定的居住点,辖区面积大、人员不集中,加上很多地方不通路,只有骑马或走路才能到达目的地,她就学习骑摩托。遇到各类突发情况,她医学知识不足,就跟着老院长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出诊次数越来越多,乡里来了一个皮肤白白的大学生医生的消息,在牧民中间传开了。牧民们见了她总要问,“你要留在这个地方吗?”“你们需要,我就留下来!”她总是笑着回答。

自此,大家常常见到她,一身白大褂,被雨水浇透了,还沾满了灰泥巴,裤子也常常划破。高原的夏季经常下暴雨,骑摩托车很容易在草地上打滑。最远一次出诊,她骑了2个多小时摩托,走了3个多小时,摔了十几次,一瘸一拐见到病人,忙说“我没事儿,先治病!”

那会儿,沈富琼一下村就是一整天,饿了就将就着用饼干、糌粑充饥。当地人爱养狗,又不善管理,她经常被成群的流浪狗到处撵。“很多事儿没有想过女生做得了还是做不了,只想着身为医生该做什么。”真诚付出和实际行动,换来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肯定,“你成了麻邛乡的人了!”“你是我们的好医生!”

高原牧区有了“黑曼巴”

从肤白貌美,到又黑又瘦,牧民们调侃她,成了“黑曼巴”。曼巴,在藏语里是医生的意思。

早已和牧民们打成一片的沈富琼又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掌握每个人的健康情况,让每位病人都及时吃上药?

由于看病难、看病远,以前牧民们只知道喊疼,不知道自己生病了,找医生时,病情已经变得严重。为防患于未然、明确治疗目标,她每月分区域、分重点,通过骑行、徒步等方式深入偏远村组、牧民游居地,摸清了全乡人的健康情况,为214名慢性病人建立健康情况表,有力地保障了医生们及时跟进治疗。

如今,每家每户谁有什么病,到什么时间该吃什么药,她了然于胸。需要重点关注的病人,她一个月入户随访十几次,叮嘱他们按时吃药。每个病患家门口还贴上了“健康明白卡”,即使她不去,其他医生也能及时快速诊断。患有高血压的巴姆笑着和记者说,她现在多了个唠叨的医生“闺女”。

为老百姓服务,沈富琼没有一丝杂念。牧民们有需要的药品,她拿着小本本记下来。每次下村前,她还自掏腰包,买些常用药品带在身上。每次出诊,无论路程多远,她也只收药品的费用。

多年基层一线从医,沈富琼性子越来越急。“病人病情一刻耽误不得,快一点能多挽救一个生命。”面对询问,她一直语速飞快。根日村村民麦朵拉姆至今记得,七八年前,她协助沈富琼救治一名被油锯划伤的村民,当时患者鲜血直流,由于买不到麻药,沈富琼只能快速决断,立即缝合伤口。“她眼里一直噙着泪水,她对每一个患者,每一个老百姓,都像亲人一样,‘黑曼巴’是最好的!”麦朵拉姆说道。

知道沈富琼要来,牧民们早早出门迎接;老百姓到乡上办事,顺道就去卫生院找她聊两句。大家都说,“有‘黑曼巴’在,我们很安心!”

现在,乡卫生院盖起了独栋小楼,接上了网络,村子通了公路,条件大有改善,也引来了更多“金凤凰”。2016年担任院长以来,沈富琼先后引领8名高校毕业生在乡卫生院扎根,20岁的泽仁拉姆就是其中一员。看到沈富琼时刻以病人为先,深受大人小孩儿们喜欢,泽仁拉姆备受感染、加紧学技,两年不到,已能独当一面。“跟着沈院长能学到很多东西,她是我的榜样,我也想像她一样,留在基层服务实现自我价值。”

乡村焕新颜多亏“跨行书记”

由于深得群众喜欢和信赖,2017年,沈富琼被委派兼任安章村第一书记。“以后不光是健康问题,我可以更深入地贴近老百姓,帮助他们解决更多民生问题。”从一名医生跨行当第一书记,她深知责任重大。

沈富琼立即转换角色,请村“两委”干部带队,挨家挨户走访,摸清村情:村貌落后、闭塞,增收乏力。她把网格化管理带进村里,在安章村设立村小组,由村民自己选出小组长,调动村民自治积极性;老百姓普遍靠挖虫草、养牛糊口,靠天吃饭,她帮困难群众提技能、稳就业,帮农产品找销路,想方设法让老百姓不愁吃穿、生活得更好。

村里两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活,沈富琼一直挂念着。所多身患疾病,常年吃药,家里房子已有好几道裂缝,一直没钱修缮。沈富琼为他申请资金,重盖了新房。措洛建卡靠打小工供两个小孩儿上学,沈富琼第一时间帮她办了低保。

困难群众有了兜底保障,沈富琼开始整治村容村貌。县里组织开展“除陋习、尚科学、树新风”活动时,村小组长发挥了作用:带头清理垃圾、整理柴火;分组入户,给群众做思想工作,一点一点教村民家里东西怎么摆、被子怎么叠等。村民们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前村上垃圾随处可见、牲畜粪便到处都是,现在大家观念变了,知道爱护环境了,也讲卫生了。”村会计泽仁正呷也没想到,短短一个月,沈富琼带着大家让安章村变了个模样。

环境改善了,村民们致富增收的劲头也得跟上。麦朵原来靠挖虫草供小孩儿上学,娘俩生活困难,她的事儿,沈富琼始终放在心上。卫生院招厨师时,沈富琼赶忙找她来,从煮饭、炒菜开始一点一点教。“我学会了蒸米饭,能炒好几样菜,每个月都有2000元的收入。”谈及现在的生活,麦朵满脸笑容。像麦朵一样,在沈富琼的鼓励引导下,村民愿意走出去了,转移就业、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

基层一线需要什么,沈富琼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去年,驻村工作队带领群众发展特色萝卜种植,销路一直打不开。沈富琼就组织参加县里的市场展销、联系对接帮扶部门,帮助解决了销路问题。疫情来临,她推迟婚礼,奔赴抗疫一线,逐村逐户逐人进行登记造册、测量体温,确保疫情防控不漏一户、不掉一人。新冠疫苗接种预防期间,她走村串户,开展宣讲,耐心讲解新冠疫苗接种流程和技术规范,积极消除群众的担忧和顾虑,累计组织辖区群众、务工人员和常住人口接种疫苗2000余剂次。

村容美了,人心亮堂了,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大伙儿心有所盼:“希望能有更多像沈书记这样的大学生到我们这些地方参加工作!”在需要它的地方,一朵花开亦可引领无限春光……(本报记者 王艳茹)

(责编:王珂园、宋美琪)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