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奋斗者·正青春”专题报道
分享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免疫平台主任马瑜婷

深耕肿瘤免疫研究,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2022年05月06日08:50    来源:中国妇女报

原标题:深耕肿瘤免疫研究,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5月3日,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公布,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免疫平台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瑜婷的名字赫然在列。她带领的科研团队研究方向是应激对抗肿瘤免疫的调控机制,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挑战性的科研攻坚,“从事医学科学研究,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其次要选好努力的方向,之后定下心来,十年磨一剑,产出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获奖后的马瑜婷坚定地道出自己的科研目标。

在常人眼中,看似枯燥、深奥的科学研究,对马瑜婷来说生动有趣,只不过她主导的是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的“斗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984年出生的马瑜婷,在读中学时,最感兴趣的学科就是生物学,通过高考,她如愿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为了进一步确定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马瑜婷几乎听遍了所有专业选修课,其中包括由同济医学院施静教授讲授的神经生物学。

一次课后与施静教授交流时,她偶然谈及自己对免疫学最感兴趣,很希望系统性学习相关知识。施教授热情地推荐了同济医学院的免疫学系,而她则兴奋地请求施教授代为转达自己的求学意愿,并主动留下联系电话。

“万万没想到,一个月后,我居然接到同济医学院免疫学系龚非力教授的电话。”马瑜婷回忆道,“大学毕业前,我有机会去世界500强企业工作或出国深造,但最终,我还是选择跨专业报考龚教授的研究生。这不仅因为我对免疫学的浓厚兴趣,更是出于对龚教授人格魅力的深深崇敬。”

马瑜婷觉得,免疫学的研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密切相关,对研究者来说,更有现实意义,更具有挑战性、紧迫性,也更能激发责任感。

从作出决定到考试仅剩一个月的准备时间,马瑜婷把专业书上的文字转化成脑海中的动画,最终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到同济医学院免疫学系,师从龚非力教授。

马瑜婷感恩地说:“导师为我开启了免疫学的大门,并鼓励我不断挑战自己。因为遇见他的机缘,我的一生被改变。导师的知遇之恩,让我终生难忘。”

把“不可能”变“可能”

2008年,马瑜婷赴法国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免疫学家Laurence Zitvogel教授。初到异乡,马瑜婷饱受语言文化障碍和思乡之苦,她说最好的“解药”就是潜心工作,于是,她成了每周实验近80小时的“工作狂”,在家的时间也在拼命读文献和设计课题。

马瑜婷每天的生活就是实验室和租住房的“两点一线”。她以勤勉的作风和乐观的态度突破了语言的障碍,出色地完成了研究课题,经导师特别推荐提前获得博士学位,并成为欧洲肿瘤免疫学院博士生奖的首位获奖人。

之后,马瑜婷又师从细胞生物学家 Guido Kroemer教授,继续深造。马瑜婷回忆道:“他是个传奇人物,精通八国语言,担任欧洲科学院、德国科学院院士,还经常组织重量级国际学术会议,每天处理数百封邮件,每年发表50多篇高水平论文……他让我相信,通过努力,‘不可能’也将变为‘可能’。”

攻读博士期间,马瑜婷就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对免疫系统正常的小鼠进行化疗,肿瘤进展能被有效控制;而对免疫系统缺陷的小鼠使用同样的药物,疗效却显著降低。此外,同一批小鼠接受放疗,疗效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而疗效与肿瘤内免疫细胞亚群的浸润有密切的关联。“这说明,放化疗不仅能直接杀伤癌细胞,还能激活免疫系统来抑制肿瘤。”

围绕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分析,马瑜婷在博士期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17篇高水平论文和综述,系统性阐述了放化疗能触发肿瘤细胞应激,导致多种“危险信号”分子的释放。“危险信号”被免疫细胞上的受体感知后,能激活一系列免疫应答,彻底而持久地清除肿瘤。

课题组是充满激情的地方

2015年9月,马瑜婷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加入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在担任课题组组长时,马瑜婷与团队成员密切交流,手把手地传授经验和技巧。遇到难题时,也会挽起袖子与大家一起冲锋陷阵,并且始终把研究数据的质量放在首位。在实际工作中,她并不希望自己成为“权威”,而是抛砖引玉,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和新思路与大家探讨,互相启发。她表示:“我希望用扎实的成果和出色的能力赢得大家的尊重。”

马瑜婷也努力在课题组营造和谐合作的科研氛围,她说:“我和课题组成员年纪差距很小,都处于奋进突破的关键阶段,彼此也会有更多的理解。”

回国工作7年以来,马瑜婷带领科研团队不分昼夜,日复一日实验、探讨和论证,开创性探索了“精神应激”对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建立起完备的肿瘤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行为学、细胞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平台,实现了实验流程和数据分析的标准化;并带领团队解析了精神压力导致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对话机制,以及其对免疫治疗、化疗结局的影响,为转化医学研究及原研药物开发提供潜在新靶点。

据统计,马瑜婷在Science、Nat Med、Immunit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50余篇重要学术论文,他引次数6900余次,获批美国专利1项,与多个国内外上市药企达成合作研究协议。她曾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法国科德利耶青年学者奖等,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

同时,马瑜婷还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合作,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加入系统所科学顾问委员会,建立了“肿瘤免疫联合研究实验室”,引进专家入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多次组织学术交流并积极参与科普实践活动。“如果我们的研究成果能给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马瑜婷说。(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责编:王珂园、宋美琪)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