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04日08:59 来源:北京日报
从清晨到深夜,朝阳区疾控中心的办公楼灯火通明。在这个与病毒赛跑的地方,战斗,无声地进行着。“战士们”枕戈待旦、不眠不休地守卫着这座城市,须臾不敢放松。“90后”流调队员张越,正是其中的一员。
时间回溯到4月3日21时许,张越正在单位值班。手头的报告写到收尾,突然接到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信息——社区筛查过程中发现了一管初筛阳性的单采标本。她仔细查看初筛样本的检测结果,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了提前预判:虽然还未复核,但复核阳性的可能性非常大。
战斗的号角当即吹响。流调组兵分两路:一队留在中心即刻展开电话流调,一队“直插”病例家中展开现场流调。
经过初步流调发现:感染者居住在环境复杂的平房区,且其孩子已出现症状,疫点涉及相关幼儿园和办公单位。第一时间“兜”住相关点位和人员,对于后续疫情的管控和处置意义重大。通过流调,张越帮助病例梳理了其14天内的行程轨迹,敲定细节,确定了重要的风险点位,并结合流调进展,随时与指挥部进行信息对接,第一时间将店员、快递员等作为重点密接者转属地和相关区采样、管控,检出多名感染者。
一夜无眠。4月4日清晨,朝阳区疾控中心完成并上报了“小金阁阁服装店聚集性疫情”首发病例的初步流调报告。12小时内,疾控人员“摁”住了小金阁阁服装店疫情绝大部分重要风险点位,最大限度降低了社会面传播的可能性,为疫情得到迅速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事出突然,但我们靠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充分的应急准备打赢了这场‘闪电战’。”回忆起这起疫情的处置过程,张越忍不住为身为首都疾控人而感到骄傲。
全球疫情高位运行,我国始终面临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压力。疾控人员都知道,即使风平浪静时,海面下也波涛汹涌。4月22日凌晨,刚刚从上一轮疫情紧张的处置工作中喘了一口气,朝阳区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又接到了新“警报”。
“‘工作群’立刻炸开了,当天以为终于有时间去理发的我,又回到了单位待命。”这次,张越被安排在现场处置的岗位。疫情涉及病例数众多,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性强,只有迅速确定风险点位,才能实现精准管控,尽可能缩小疫情的传播面。
将核准的风险点位第一时间公布,及时落实管控措施,才能给市民吃下“定心丸”。为此,张越和她的同事都“脚不沾地”地忙碌着。最多时,一天跑了15个点位,用她自己的话说,处在“从白天干到白天”的状态。
“只要是病例曾经到访的地方,哪怕是只逗留了一分钟,我们也一定要找到。”张越说,本轮疫情涉及老年人较多,他们的记忆力、表达能力跟年轻人相比有差距,消费以线下为主,支付方式以现金居多,这都给风险点位的确定带来了难度。
其中让张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特别难找的城中村小商店。当天21时,她和同组队员刚刚从涉疫医院出来,指挥部传来流调信息,3名确诊病例的支付记录中出现了同一个商家,风险性极高。她带领组员直扑涉疫社区,但由于地形复杂、灯光昏暗,小商店没有明显的招牌,核准工作进展得非常困难。
“不论如何,今天一定要把这个地方找出来!”情急之中,张越拨通了确诊病例的视频电话。一路开着视频,由病例“带路”,终于摸索到了准确位置。当她把点位照片传回时,奔波一天的疲惫一扫而空,“我心里清楚这件事有多重要,一切都值得!”
当前,本市的疫情防控正处在紧要关头,张越和她的同事深知自己肩负着怎样的使命,他们并肩作战,一刻也不敢懈怠。“两年多的抗疫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被人民信任和需要的职业自豪感,这也激励着我像战士一样去战斗。”(本报记者 孙乐琪)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