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1日14: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223.8万人,已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670.6亿元,有效地保障了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确保其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同时,随着国家对农村低保资金投入越来越多,低保政策标准把握、执行效果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一些乡村甚至已经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诱因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审核审批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在低保对象的确定上,各地主要采取个人申请、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区县审批的操作程序。在低保评议过程中,虽然要求乡镇政府组织人员进行评议,对参加评议的群众进行随机抽查,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评议人员基本上由村“两委”确定,存在监督的风险点。如民政部门和乡镇审核人员在审核过程中只注重纸质材料的审核,实地调查做得不够,就很可能导致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入围。
二是动态管理抓得不实。有的地方在低保补助水平的动态调整上,缺乏严格规范的操作流程,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进低保容易,出低保难”的情况,甚至出现低保政策“终身制”。
三是低保群体内生动力不足。一些低保对象觉得享受低保政策理所应当、心安理得。一些地方乡镇和村委会为低保对象介绍工作时,部分人员不愿意干,每月盼着领取低保资金,懒惰思想较为突出。
四是监督检查力度不够。一些地方对于低保审核标准、审核过程和资金发放等缺乏一套完整的监督检查机制,只是被动接受举报投诉,导致低保政策执行具有随意性,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
为此,建议:
一是围绕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全国农村低保对象进行一次重新摸底和建档,实现识别更加精准,管理更加规范,低保资金使用更加科学有效。
二是进一步规范审核审批程序。在民主评议过程中,建议由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和通知评议人员,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挑选,避免村干部事前沟通或打招呼,确保评议过程客观公正。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邀请社会组织参与评估、监督低保工作。探索建立低保交叉审核机制,在不同乡镇或村之间抽调人员进行交叉入户调查,准确了解情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
三是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对已经纳入低保范围的救助对象,由乡镇和村委会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管理服务,组织人员定期跟踪保障对象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等变化情况,定期开展核查,将不再符合条件的及时调出保障范围,形成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
四是激发低保对象勤劳致富内生动力。加强对低保对象的思想教育,帮助其增强自信心,消除懒汉思想。对于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动技能培训,实现救助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对无正当理由拒绝乡镇和村委会提供工作岗位的,可以减发、停发低保补助。
五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发挥民政、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合力,对低保对象审核、低保资金的管理使用等工作进行严格检查和监督,并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和反映,确保低保政策规范运行。
相关专题 |
· 2022年全国两会各民主党派提案选登 · 经济 · 发展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