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8日20: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相关精神,由原文化部提出的延续至今的非遗传承保护的基本做法。由此形成的非遗产业,就成为集非遗产品及衍生品研发、生产、销售、传承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分类。近年来,我国非遗产业发展迅速,新的业态在融合过程中不断出现,但是仍存在发展不充分的现象。
一是从非遗企业经营者的角度看,融合发展和产业化经营落后。大量传统非遗企业经营者及传承人仍然墨守传统经营理念,认为非遗是艺术,要原汁原味,拒绝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营,经济效益较低,导致年轻的非遗从业者比例越来越低。
二是从非遗产品的角度看,产品更新缓慢,融合属性不足。在2020年9月28日结束的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传统非遗产品入围比例不到10%,而基于传统非遗基础设计的创意性衍生品及家居实用品入围比重则超过80%。
三是从非遗品牌的角度看,品牌影响力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海内外知名的非遗品牌如“王老吉”“同仁堂”,在全国各级非遗品类中仍属凤毛麟角,大量传承百年发展至今的非遗品牌如“老天利”“三义斋”“恒聚斋”等仅限于业内人士知晓。
为此,建议:
一是坚持非遗生产性保护,平衡非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开展互联网互动体验式营销,接纳并开展网络推广及直播带货等活动。搭建国家级非遗产业对接平台,为有生产营销优势的企业与非遗传承人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同时吸纳社会资金,设立非遗产业创业基金,为非遗传承人创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由各地文旅及人社劳动部门牵头,多管齐下强化产业工人的培育,在传统的师承传授模式基础上,各传承人总结归纳本门技艺中可以产业化批量化生产的技术,采取“包料+代工+代售”等形式开展生产及销售。
二是坚持功能多元方向,推动非遗产品向综合性文化产品和消费品转变。引导各传统非遗工艺加大与创意设计的融合力度,推动产品开发向家居、建筑、园林、娱乐、餐饮、服饰等领域拓展,生产实用价值和设计感兼具的文化消费品。部分非遗产业由于技术因素及历史传承因素,很难进行产业化生产,此门类的非遗项目也应在传统手艺基础上增加创意设计元素,积极开发中高端工艺礼品,进一步扩大礼品、纪念品、拍卖品市场份额。
三是坚持外向型战略,实现非遗产业从“产品输出”向“文化传播”转变。建设一批具有显著竞争优势和地域品牌特色的非遗产业基地、园区,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载体,促进非遗产业“走出去”。推动非遗行业与国内知名文物藏家和拍卖机构的合作,支持发展高端拍卖业,促进非遗产业向全产业链发展。
相关专题 |
· 2022年全国两会各民主党派提案选登 · 教育 · 文化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