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2年全国两会各民主党派提案选登>>中国民主同盟
分享

民盟中央:关于加快推动遥感技术支撑长江上游区域生态保护和灾害应对的提案

2022年02月28日13:4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长江上游河段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等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潜力巨大。但该区域地形复杂,很多地方人迹难至,且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导致资源调查困难。亟需通过遥感技术等有针对性的创新手段,破解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当前,该区域生态保护和灾害应对中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自然灾害发生前后,现场信息采集、监测评估时效性差,严重影响应急救灾处置能力。由于地质结构复杂、灾害频发、受灾范围广,现有监测手段数据获取有限、时效性差,导致救援应对不及时,次生灾害损失严重。

二是长江干支流岸线复杂,目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覆盖范围不足,难以支撑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流域内人均占有水资源量7472立方米,跨多个省区市,范围大,全面普查工作量大,且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行政壁垒。

三是现有流域生态环境保育效果评估精度低,缺乏准确、客观的定量化监测和统计手段。对于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壤肥力下降、河道淤积、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由于评估精度低,导致治理措施针对性差,恢复与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四是目前主要依赖人工的生态资源调查成本高,还存在调查人员伤亡的情况。云贵川渝地区海拔高差超过3000米,动植物空间分布碎块化且复杂,资源调查困难。

五是长江上游流域碳汇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长期面临评估定价难、交易难的问题。缺少宏观综合、快捷高效的碳交易体系,以及基于国际认可的、标准化的区域碳汇评估和交易机制,缺乏通过相关交易市场变现的科技支撑能力。

为此,建议:

1.针对滑坡、泥石流等易发多发地质灾害,开展In-SAR等卫星监测,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对于长江沿岸上游四川、贵州、云南交界地区集中的石质荒漠与裸露地表,定期开展地表形变卫星监测,通过卫星区块链技术及多期数据对比,提早发现并做好风险分析和预警。

2.加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监测和预防,通过土壤湿度卫星探测等技术手段,形成云贵川水土流失联防、联控一张图。将长江水源地和上游流域坡度大于25°区域纳入严格监控范围,限制开垦种植,预防水土流失。

3.提高西南区域长江干支流岸线和水资源管理,通过卫星立体测绘等技术,提升综合治理水平。常态化监测、监管长江上游沿岸10千米缓冲带内林地、植被覆盖率,同时坚持沿江居住地绿化工程,提高沿江区域林草覆盖地表的连片率和连通程度。

4.通过高分辨率卫星监测开展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等生态涵养区的高频次、全覆盖监测。通过1-10米级宽覆盖、快速重访的高分辨率卫星系统开展连续详查,加强自然保护区人工用地、裸露地等监测,持续高压治理沿江区域的非法采矿、破坏性放牧等。

5.开展基于红外遥感、高光谱遥感等技术手段的珍稀动、植物普查及保护。长江上游是我国珍稀动、植物宝库,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红外遥感等卫星识别并监测珍稀动物种群,基于高光谱遥感监测珍稀植被分布区域及生长状况,克服由于生态、气候、地质等条件多变复杂,常规保护手段效果较差的难题。

6.加快推进建立西南区域生态价值碳交易中心及相关的数据支撑体系建设。依托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破解以往生态系统价值定价难、交易难的瓶颈问题,并通过立体测绘、激光雷达卫星等技术手段,提升复杂生态系统价值的评估精度,依托碳交易市场等生态问题碳税化的机遇,实现区域高生态价值的货币化补偿。

7.因地制宜在云南等区域建设卫星遥感大数据基础设施。利用区域光照条件好、冬季晴天多、生态系统代表性全面等独特优势,在中国南部区域开展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真实性检验场(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西南区域卫星数据接收、增强、检验、质控等能力,服务数字长江、数字云贵川等建设。

(责编:王珂园、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