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疫情之下过年内容与方式在创新

张勃

2022年02月01日08:32    来源:北京日报

春节是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近两年新冠疫情肆虐,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的历史,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着过节的方式。北京居民的春节生活呈现出两个令人瞩目的新情况:

一是传统习俗明显回归。北京传统的春节习俗十分丰富。“过了腊八就是年”,北京人过年的大幕是在腊八粥的香味中徐徐拉开的,在腊月二十三祭过灶神后,忙年的好戏就紧锣密鼓地轮番上演。清代大兴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送灶神后,扫除祠堂舍宇,糊裱窗户,贴彩画玻璃窗眼,剪纸吉祥葫芦,还账目,送节礼,谢先生,助亲友馈炭金,整齐祭器,擦抹什物,蒸糕点,炸衬供,调羹饭,治祭品,摆供献,雕茶果,神堂悬影,院内设松亭,奉天地供案,系天灯,挂琉璃。”各种活动不一而足。到了除夕,过年进入高潮,人人换穿新衣,全家团聚,祭祖先、辞旧岁,共同守望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则家家吃饺子,逛庙会,互相拜年。但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许多传统习俗消失了。今天,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境中,传统节俗明显回归,越来越多的人重新重视起过年期间的各种仪式,如蒸馒头、煮大肉、剪窗花、书春联、写福字、做灯笼,等等。曾经变淡的年味也重新变得浓厚起来。

二是新兴做法不断出现。最突出的是拜年方式的多样化。过去北京居民拜年十分讲究亲自登门拜访,强调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表达新年的祝福。如今社会流动快,人们的社会关系日益复杂,通过血缘、姻缘、地缘、业缘、志缘、游缘等建立的交往圈日益扩大。人们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成果,通过手机、电子邮件、微博等发展出多种多样的拜年方式,微信拜年更是风靡一时。

新冠疫情暴发,使就地过年成为一种新现象。北京拥有大量外来人口,过去每到春节,就会发生一次时间短暂但规模巨大的人口迁徙。倡导就地过年给许多人带来不能与家人团聚的烦恼和遗憾,却也降低了春运的压力,并催生了新的过年方式——与在京的朋友同事邻居一起过节。“抱团取暖”,成为很多人的新选择。

新冠疫情的暴发,也影响了庙会活动的举办。自明清以来,分布广泛且红火热闹的庙会一直是北京过年期间的亮丽风景线。疫情之下,庙会减少,但剧场、博物馆、图书馆、冰雪场、名胜古迹、革命遗址有了新担当,许多人选择到这些地方打卡,或者参加各种云上活动,让自己的节日生活散发着首都特色和北京味道。

近年出现的春节新情况,充分显示了春节的文化力量,也让人们重新思考春节的意义与价值。春节不是普通的假日,它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是驱邪祈吉的日子,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在全球疫情肆虐的日子里,春节尤其带给我们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希望:困难总会过去,我们定会迎来明媚的春天!

春节的新情况,也充分显示了广大民众的良好心态与创新能力。新冠疫情持续时间之长、蔓延地域之广,前所未有,既考验我们的心态,也考验我们的智慧。它让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也思考人与国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我们看到,一种珍爱生活、善待他人、家国一体、命运与共的社会心态正在形成。这种心态使许多人主动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唤醒了人们因地制宜过好春节的生活热情,从而在传承传统习俗的同时又创造出新的过节内容和方式。

(责编:王欲然、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