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奋力谱写中国考古新篇章(议政建言)

贺云翱

2022年01月13日08: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百年考古发展历程,可以获得很多启示。

  坚守科学,牢记使命。百年来,中国考古学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离不开考古学者们始终坚持科学第一、田野第一、责任第一;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实践,汲取世界智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考古学体系;始终牢记使命,为人类和国家探索未知,为人民提供科学服务,在实践和理论上取得大量创新性成果。现代考古学作为一门基础性与应用性兼具的科学,它的发展需要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科学规划,以引领其有序推进。多级文物主管部门应组织力量,结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全国性和区域性考古学事业发展规划,在“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好具体安排,促进我国考古学为满足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培养人才,壮大力量。《“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考古从业人员数量预计要达到10000人。优秀人才保障是考古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建议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加大考古学硕、博层次人才培养,在考古专业机构的用人编制等方面要予以政策支持,在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人才待遇等方面要出台得力举措,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此外,我国还要培育更多专业方向精深、专业优势突出的考古学研究机构,为培养考古学尖端人才提供学术条件。

  强化科技,争创一流。现代考古学是一门开放性科学,其中大量问题需要先进科技支撑,包括田野调查、勘探、发掘、取样和多学科研究等,都离不开科技考古力量的参与。近年来,我国科技考古研究不断发展,但总体上看,科技考古的人才、设备投入和机构建设都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主动加强跨文、理学科的科技考古人才培养,国家有关部门应支持高校与国家和省级考古机构合作建立生物考古、环境考古、实验考古、年代测定、陶瓷科技考古、冶金科技考古、农业科技考古、出土文物保护等不同方向的实验室,支持建设科技考古国家实验室,加快田野考古专用装备研制,升级、整合、优化不同部门的科技考古资源配置,建立不同专业方向的科技考古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争创全球一流科技考古队伍、机构、设备、成果体系,推动我国现代考古学高质量发展。

  走出国门,文明互鉴。近年来,我国考古学界已经跨出国门,在多个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考古合作,推动人类文明互鉴,增进学术友谊。这种跨国性考古工作需要持续稳定的制度性支持,有关部门在跨国考古的项目遴选、外交协调、经费与人员支持、机构合作等方面应加强组织和引导。同时,中国考古成果也要积极前往异国他乡举办展览,或通过建立数字化、多语种考古成果展览体系,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和我国的现代考古学成就。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3日 18 版)
(责编:薄晨棣、马昌)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