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海鸥
2021年11月09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1月8日是第二十二个中国记者节。就在几天前,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女儿、新华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瞿独伊,迎来了百岁生日。
这位赓续红色血脉的革命先烈后代,立足本职岗位,勤勤恳恳奉献,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也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做出了示范、树立了标杆。
1928年,年仅6岁的瞿独伊随瞿秋白夫妇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会后他们留在苏联。1930年7月,瞿秋白和杨之华回国工作,为了躲避国内的白色恐怖,他们忍痛将瞿独伊留下。
1941年,瞿独伊和母亲离开莫斯科,从新疆回国,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滞留、软禁以至投入监狱。敌人审讯杨之华等共产党员,未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材料,他们转而盯上了年纪尚小的瞿独伊。面对敌人威逼利诱,她绝不屈服。1946年,中共中央把她们救出来送到延安。
1949年10月1日,瞿独伊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俄语向全世界播报了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瞿独伊说,这是她一生中永远的骄傲,一种民族自豪感让自己激动不已,“我是含着眼泪翻译解说大会盛况的”。
1950年,又一重任落在瞿独伊和她的丈夫李何肩上,他们作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赴莫斯科建立新华社记者站。
一天,瞿独伊夫妇像往常一样乘公交车送稿件到苏联外交部新闻司,下车后突然暴雨如注,夫妇俩全身都被淋透。“苏联工作人员笑着问他们,怎么不雇个人送材料?怎么不自己开车?母亲回答说,现在新中国刚成立,凡事都要为国家节省一点。我们自己送,不麻烦。”瞿独伊的女儿李晓云说。
李晓云回忆,对国家给的工资待遇,父母主动要求降了工资。他们所得稿费绝大部分都交了党费,还自费购置记者站所用的收音机和照相机等。
1982年,瞿独伊正式离休。2018年,96岁高龄的瞿独伊在微纪录片《天地英雄气》中出镜,她清唱起《国际歌》,感染了许多观众。
2011年,瞿独伊撰文说,父亲瞿秋白唱着《国际歌》从容就义,这首歌是由他翻译成中文的,这种为信仰视死如归、忠贞不屈的精神很感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有些精神是永恒的,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够继承先辈的革命精神,让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事业越来越兴旺。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9日 14 版)
相关专题 |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