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1日21:12 来源:人民网
一场中美经贸摩擦,让中国人对“卡脖子”这个词有了切身体会。中国发展到今天,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是最大隐患,不解决“缺芯少魂”等问题,我们的“命门”就会永远扣在别人手里。
其实,在“卡脖子”成为热词之前,核心技术、科技创新等早已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重点话题。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江苏徐州徐工集团坐进刚下线的XCA220型全地面起重机驾驶室,向技术人员详细询问起重机的性能、产量、价格等。(图源:新华社)
一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密切跟踪、迎头赶上。”2013年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习近平专程赶来参加讨论。他谈到,“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很注意这方面的情况。”
这番话十分亲切,也让在场的委员们感到一丝压力。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科技创新?在他看来,中国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
“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发展主要靠引进上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国外技术,早期是二手技术,后期是同步技术。如果现在仍采用这种思路,不仅差距会越拉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
“过去你弱的时候谁都想卖技术给你,今天你发展了,谁都不愿卖技术给你,因为怕你做大做强……人家把核心技术当‘定海神针’、‘不二法器’,怎么可能提供给你呢?”
习近平犀利的“创新之问”,蕴含着更峻切的时代之问: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是继续满足于当发达国家的“打工仔”、挣“辛苦钱”,还是苦练内功,紧握发展主动权?
习近平的决断斩钉截铁:“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对于科技创新,习近平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和深邃思考。在地方考察期间,他经常去参观当地企业的创新成果,并反复叮嘱企业员工:“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十九大之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经济等接连成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题,有网友感慨“中南海的课堂总是站在世界科技最前沿”;在有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参加的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明确指示,必须把自主创新“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十四五”规划纲要分领域阐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篇章位居其首……
这些决策和行动,无不传递着党中央的决心与信心。
二
审对了题,就要寻求解题之道。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首次外出集体学习,就把“课堂”搬到了科技创新现场——2013年9月,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中关村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主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
统帅振臂一呼,三军闻令而动。
1年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整体部署问题。3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未来30年中国的创新有了纲领性文件。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部曲”、部署“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工作陆续展开。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释放人才潜力,就必须对科技体制大刀阔斧地改革。对此,习近平有着深远谋划。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他把科技创新比作中国发展的新引擎,指出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不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改革方案先后出炉;“九龙治水”“天女散花”等长期被科技界诟病却不敢轻易触碰的顽疾有了应对良方;“新型举国体制”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被明确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
在今年5月28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的一段话“戳中”了无数科技工作者的心:“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一场勇蹚深水区、敢啃硬骨头的科技体制改革紧锣密鼓展开。
三
今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迎来第二批“太空出差三人组”。举国欢腾之际,有网友秀了次“凡尔赛”:听了太多中国航天的好消息,自己已经“麻木”了,就像得知“中国乒乓球夺冠”一样,仿佛一切都是“天经地义”。
其实,哪有什么天经地义?今天的我们,习惯了发射场的捷报频传。但你可知,就在半个世纪前,钱学森领衔的科学家们已构思好了中国载人航天计划“曙光一号”,只是由于当时综合国力与工业制造水平的落后,“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构思图和一个个试验中。
这些年,中国航天人甘于吃苦,接力奉献,中国航天事业在短时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数十年走过的路。如今,“嫦娥”奔月、“天问”登火、“羲和”探日、“天宫”迎客、“奋斗者号”万米深潜、“雪龙2号”首航南极、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华龙一号”首堆商运、5G技术位居世界领先水平、“中国芯”研发佳讯不断……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以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国科技更成为名副其实的抗疫“硬核力量”。习近平说:“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回想刚与病毒遭遇时的猝不及防,再看今日中国社会的井然有序,彼时谁能想到,攻守之势竟会转化得如此之快?不仅如此,中国科技还造福世界。根据牛津大学的相关数据,全球累计接种的疫苗有约1/3来自中国。
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中国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多变。想走稳未来的路,我们还有不少坡和坎:“芯”要强、“链”要补、种业要翻身……但亿万中国人坚信,路就在自己脚下,命运就在自己手中。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看大家怎么说?
文/韩维正 王晶玥
视频/人民网报道组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