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中宣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4位能源领域党员代表分享体会——

为祖国建设贡献能源力量(权威发布)

本报记者  丁怡婷

2021年09月09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9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4位能源领域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围绕“践行初心使命,贡献能源力量”主题,与中外记者进行交流。

“参加工作26年,先后有300多口油井在我手中‘起死回生’。”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十采油厂井下作业大队高级技师杨义兴,将自己比作“油井大夫”。他的“手术台”在大山深处的露天野外现场,既要有窥探地表3000多米以下井筒故障的“火眼金睛”,也要有在直径12.4厘米超狭小井口“做手术”的灵巧双手。

杨义兴一年大概有2/3的时间都泡在野外现场,研发的修井工具有31件取得国家专利,有50多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读书笔记写了40多万字,画了几万张钻具结构图纸。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不断做出新境界、新高度、新水平。”杨义兴说。

和杨义兴一样,我国有百万石油人常年奋战在生产一线,甘愿扎根荒原大漠,将油气从地下数千米的深处源源不断开采出来,输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有着34年党龄的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继,见证了我国民用核能事业的发展历程:“我刚刚工作时,参加了我国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大亚湾核电厂建设,那时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连钢筋混凝土都需要进口。”

靠着自主创新的热情和激情,我国民用核能事业攻破一个又一个难题。“以安全壳为例,我们的研发团队从理论开始研究,每一次试验都要经过好几天、上百个小时,不能停、连轴转。”邢继感慨。今年初,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投入商运,标志着我国成为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作为一名核电工作者,要做的就是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核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在实现‘双碳’目标上作出更大贡献。”邢继介绍,一台“华龙一号”机组,每年可以发电近10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800多万吨。

国家能源集团神东大柳塔煤矿综采五队队长呼绿雄,见证了我国煤炭行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革,也经历了煤矿工人从过去“傻大黑”到现在“金蓝领”的蜕变。

见面会现场,呼绿雄展示了一台黑色手机:“这是我们井下使用的5G智能防爆手机,有了它,不管服务人员在哪里,通过视频电话指挥就像在现场一样,简单快捷、省时高效。”

从打眼放炮、人工装煤,到轻点鼠标、机械采煤,呼绿雄说:“现在井下有8.8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一次可以采3层楼那么高的煤。和同一煤层的7米采高相比,8.8米可以多回采煤炭405万吨。这相当于增加了4个百万吨级大煤矿同时生产。”

1984年参加工作的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司长戴俊良,奋战的地方不是大油田、大煤矿,却同样为能源事业发展默默贡献着力量:“能源人奋斗的目标是‘两个有’,一个是有力保障社会经济用能需求,另一个是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用能需要。”

“政策落实的监督者”“市场化改革的推动者”“人民群众用能权益的维护者”,戴俊良用了3个词概括能源监管工作:“比如我们创造性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挖掘出6000万千瓦的调峰能力,相当于建了60座百万千瓦级的抽水蓄能电站,可以让绿色电力每年多发至少1100亿千瓦时,减少近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谈及“双碳”目标,戴俊良说:“在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进行这么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能源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要立足本职工作,为实现这个目标添砖加瓦。”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09日 02 版)

(责编:于子青、王潇潇)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