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
分享

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李亚星

2021年08月11日13:49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原标题:让互联网成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新时代,对于民族高校而言,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就必须提高各族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即使用、解读、评价各种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努力提高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时代中,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媒对现实环境的再现绝不是“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一种经过选择、加工后的再现。传媒反映怎样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体制、传播者的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因素等。正因为信息环境不是现实世界,而人们的行为却是直接面对现实环境,所以需要受众具备辩证分析能力,具备对媒介信息进行准确、全面、客观、公正判断的能力。具备了媒介素养的受众,才拥有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工作服务的能力。

高校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在全媒体时代被传播放大,在青年中形成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因此,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民族高校青年学生民族成分多,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民族高校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表现出以下特点:在媒介认知和媒介批判方面,对媒介类型、介质特点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对媒介历史了解不够;对媒介的商业属性有较清醒的认识,但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却相对忽视媒介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也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在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特点,选择了解信息、消遣娱乐是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手机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主要载体,传统媒体的接触量比例很低。

自21世纪开始,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已经致力于媒介素养课题的实践和研究。但我国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尤其在民校高校或者民族地区的高校,还需要建立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机制,提高各族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

民族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着力点

在民族高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使用媒体资源,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报道或自媒体资讯时,能够具有鉴别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深刻理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专业课程设置入手,发挥组织传播的先天优势。民族高校可面向全校开设媒介素养通识选修课。尤其是开设有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媒介素养教育借助高校课堂,凭借高等教育制度化、持续性优势,可使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内容得到相对长期和稳定的贯彻。对于大学生尤其是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教师专业的、系统的讲解,有助于他们了解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主动去阅读相关书籍,有利于对大众传媒产生理性认识,对于怎样接触媒介、应该接触哪些媒介、吸收相关媒介的哪些知识也会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有了这样的基础,对于大众媒介中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该怎样有选择地接触、有判断地接受,自然而然就可以找到正确的路径。

辐射课堂教育成效,发挥人际传播的独特影响。接受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能够在人际传播中恰当传递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大学生比较容易对热点问题形成共识,形成媒介素养教育成果在校内的辐射。在毕业以后,大学生会把自己掌握的媒介素养知识传播给同事或者是亲朋好友,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向社会延伸、在朋辈间传播。若干年后,他们为人父母,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媒介素养知识必然会融入其家庭教育体系中,形成代际纵向传承。

凸显示范引领,建构科学的理解框架。在融媒体环境下,高校主流校园媒体已从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转向微信、抖音、B站、微博。这些新媒体也是民族高校学生最常接触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平台,因此要在学生在校期间,让他们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校园新媒体资源,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的资源。在校园从事新媒体工作的教职工和在校学生,由于长期与媒体接触,在实践层面获取了一定的媒介知识,他们成为校园中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人群,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因此,要善于发挥这部分人群在理解和接受传播内容方面起到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内容的资源。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对校园生活、身边师生和校友关注度极高,民族高校校园新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的多种宣传报道形式,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策划相关宣传教育内容,如开通专题网站、制作专题节目、推送系列报道、制作播放短视频、开展与受众互动等,建构青年学生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的新闻框架,从而在实践中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责编:王雨萱(实习生)、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