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游 仪
2021年07月08日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高邮湖畔,芦苇丛丛,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龙岗社区里,滩田密布。吃过饭,门一掩,哼着扬剧小调,陈庭忠沿着村道遛弯。不一会儿,就踱步到了自家承包的浅塘边。放眼望去,芡实叶子正冒尖,翠如玉,连成片。
近年来,天长发展150个乡村振兴项目,芡实产业作为“一县一业”全产业链创建。如今,通过实施产业发展提质、生态环境提优、乡风文明提升、基层治理提效、富民强村提速“五大工程”,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与光彩。
种植芡实,推动产业振兴
“别看这叶子不起眼,待到8月,长出鸡头苞,结出芡实果,一筐筐一担担那可供不应求。”作为铜城镇芡实协会会长,今年65岁的陈庭忠和芡实打了半辈子交道。从果实生长环境,到采摘加工流程,聊起芡实,老陈打开了话匣子。
“上世纪90年代,一斤芡实卖一两块钱,一天下来,大家也能挣个二三十元。”陈庭忠回忆,不少商贩上门收购,有的特意从外省赶来。尝到甜头后,他开始琢磨:野生芡实产量不够,何不承包圩塘,集中生产?
2007年,陈庭忠和村里31户村民一道,成立了芡实专业合作社。开浅塘,广撒种,种芡实,进行规模化生产。2010年,铜城镇投入600万元,在龙岗社区建成芡实大市场,配备120间加工厂房,引入45家芡实经营户入驻。“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芡实收购、加工、研发、销售的集散地,采摘季能带动6000多人就业。”龙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开云说,去年有人抱怨开始堵车,“村里有了产业,自然返乡的人越来越多。”
如今,在天长,芡实产业已形成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除鲜果加工外,天长还延长产业链,开发出了芡实饮料、芡实糕等产品。
2020年,天长全市芡实年种植面积15万多亩,其中市内种植5.5万多亩,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承包种植10万多亩。年产芡实约3.4万吨,芡实种植收入超5亿元,一二三产融合达到17.6亿元,带动近万农户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小小芡实果,已发展成为天长市的主导产业,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金豆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垃圾分类,建设美丽乡村
早上6点,套上制服,带着扫帚,金玉保骑上垃圾回收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前不久,他当上了垃圾分类收集员,承担村里马路两侧160户村民家中垃圾回收的活儿。
天长市新街镇李坡村里,每家门口,两个小桶,蓝灰两色,摆放整齐。“早晚各清理一次,这个装厨余垃圾,另一个装可回收垃圾。桶内有芯片,回收的厨余垃圾换算成积分,还能兑换东西呢!”老金利落地将垃圾桶放上回收车,摄像头一扫,判断厨余垃圾分类是否准确后,称重结果自动上传后台。
原来,厨余垃圾回收是农村垃圾分类的一大难点。在李坡村党总支书记吴大林看来,厨余垃圾集中处理,可以制成化肥,资源再利用。垃圾分类积分制,还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过去,十户人家共用一个大垃圾桶,剩菜、纸壳、塑料袋统统往里扔,异味重、没人管。推行垃圾分类后,干净了不少。”
2017年10月,新街镇率先开展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推行之初,也有难度,有人不会分,有人嫌费事。吴大林急得团团转,思来想去,决定成立一支志愿者队伍。
老党员、老教师和乡贤带头,带上垃圾分类小册子,上门给村民做工作。遇着年纪大、不会分的,就耐心讲解,上手操作;碰见嫌麻烦、不乐意的,他们一遍遍劝说。渐渐地,参与垃圾分类的老百姓越来越多,年底,村里更是评选出十户垃圾分类示范户,发放了香皂、毛巾、洗衣液等奖励。
今年,新街镇将垃圾中转站升级改造,建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体验中心,利用智能设备、游戏互动等形式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如今,通过不断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天长农村垃圾收集率、农户生活垃圾初级分类参与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改厕2万户,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和美丽乡村中心村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移风易俗,增进乡风文明
走进天长市仁和集镇芦龙社区,花草繁茂,过去可不是眼前这幅光景。今天这个结婚,明天那个做寿,家家户户放鞭炮、做拱门,在家门口大摆宴席。“一是脏,二是乱。铺张浪费不说,一年下来几十场人情吃喝,实在有些吃不消。”社区老党员陶开和坦言,过去是“人情大似债,头顶锅儿卖”,如今有了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小分队,大操大办少了,人情包袱轻了,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
2018年,退休后的陶开和加入芦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针对设宴待客、搭台唱戏、吹吹打打等现象,进行移风易俗宣讲。“不是完全不给办,而是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它事不办’。这样既能杜绝浪费,还能打破盲目攀比的‘人情网’。”芦龙社区党总支书记任巧玲说,眼下,广场中文化大舞台搭了起来,也有不少志愿者来这开展“一小时文艺巡演”。通过小品、扬剧和快板等形式,宣传移风易俗理念。
不比排场比奉献,不比面子比文明,天长已在174个村(社区)建立以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小分队、红白喜事公约为主要内容的“一会一队一约”工作机制。全市各部门对农村流动包桌厨师、红白事从业人员、民间吹手等重点群体摸底登记,加强引导,并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高质量发展以及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星级文明户等考核体系。
第三方测评结果显示,天长97.14%的家庭支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2020年,全市有3000多户主动取消了计划举办的宴席,群众参加的满月生日、升学宴请等随礼活动降至去年同期的4%。调查样本家庭年随礼礼金从266万元下降到76万元,降幅71.5%。据此,全市累计节约资金10.4亿元。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08日 13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