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黄玉琦 沈王一
2021年06月13日14: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5月30日到6月8日,我们参加了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主办的“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湖南站、贵州站)网络主题采访活动。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湖南与贵州有着极为丰富的红色资源,承载了许多革命事迹,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跟随采访团去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感受革命老区的新变化既是我们的工作职责和使命,也是一次找寻初心、接受洗礼和传承精神的过程,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锻炼机会。
寻访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烽火岁月,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跟随采访团的脚步走进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范;走进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重温红色故事;在遵义会议会址参观,感悟革命传统精神,忆峥嵘岁月,聚奋进力量……
“母亲,我真的是不忠不孝、忘恩负义吗?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在贵州瓮安县的猴场会议纪念馆,记者现场聆听“红色特工”冷少农长孙冷启中诵读烈士家书。
在湖南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记者看见排队献花的人络绎不绝,铜像周围已堆满黄色花篮。为让孩子们充分接受教育,不少学校来韶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韶山一道独特的风景。记者在现场感慨,信仰之火熊熊不息,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新时代的英雄史诗也必将由新时代青年完成接力书写。
在革命老区,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每一次对英雄的缅怀,都是精神的洗礼;每一次对红色故事的回眸,都是信念的传承,这也正是新时代的价值追求。
感受红色热土崛起的力量
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为革命老区发展注入新动能,致富故事轮番上演,红土地日新月异。我们历时十天的采访之行,也是一场书写奋斗之旅。
在湖南,细细梳理革命老区的企业,一根主线清晰起来——“牵手”5G“解放”钢铁工人,记者从华菱湘钢看到钢铁行业新变;了解楚天科技用自动化、智能化为中国制药装备赢得世界尊敬;实地探访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了从依赖进口、替代进口到出口海外的铁建重工……
在贵州,电商创业、产业扶贫、红色旅游、生态旅游让革命老区焕发生机——记者探访瓮安三名退伍老兵的千亩桃园,聆听脱贫致富故事;在印江县木黄镇凤仪食用菌产业园,领略到小菌棒释放出的产业扶贫大能量;走进遵义花茂村,观摩“美丽乡村”建设,感受最美“乡愁”;走进印江县朗溪镇石漠化产业园,见证了石头山上书写的绿色奇迹……
把红色故事讲精彩
时间跨度短,质量要求高,而且还要与各大媒体同场“竞技”,如何把红色故事讲精彩,为此,我们做到——
做足采访准备。在深入基层前,做足功课,阅读学习人民日报近几年关于湖南和贵州两省的相关报道文章,仔细体会湘江大地和贵州儿女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多方搜集采访素材,力争对所采访的对象有更全面的了解,为此次深入采访、倾心写作打牢基础。
恪守报道原则。在报道中我们恪守以下报道原则:精准,所有材料必须是采访对象的亲身经历或经过多方核实;风格,始终保持内容定力,用主流价值引领舆论;形式,运用新媒体,通过文字与视频相结合,呈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发扬连续作战工作作风。为了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我们采访搜集查阅的资料文档都超过一万字,拍照片、录视频到手机存储“告急”。在湖南,有一天连续跑了九个点,回到宾馆已经晚上11点,我们仍然熬夜写稿;同样,在贵州,我们战胜炎炎烈日,克服晕车和山区乘车的颠簸劳累,当天回到宾馆依然按时向单位回稿。
用心讲好普通人的故事。10天来,我们顶着酷暑,起早贪黑,坚持用心、用情、用功做好报道采访,“下车采访,上车写稿”成为工作常态。我们充分发挥人民网一线采访队伍的原创优势,积极主动深入一线,从城市到乡镇,从工厂到社区,聚焦报道主题,精心采访写作,用可视化呈现、互动化表达、个性化传播,力争使新闻报道有声有色、出新出彩,全方位、全媒体展示革命老区的光辉历史和老区发展新成效。
短短的几天采访,我们不足以观察到湖南和贵州的全貌,但仍然可以管中窥豹。从这里我们看到“湖南伢子”“贵州幺儿”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以忠诚和担当书写传奇;更看到了革命老区各项事业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发生的喜人变化以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不断提升。
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这次采访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红色信念,历练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今后同类报道做了高起点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准备。
相关专题 |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