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
分享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走进遵义花茂村:追寻红色印迹,感受最美“乡愁”

2021年06月10日17:0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民网北京6月10日电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到遵义市花茂村优美的生态环境有感而发。

图为花茂村白泥片区党群服务中心。人民网记者 黄玉琦摄

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原名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后改名花茂,寓意花繁叶茂。近日,记者跟随“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网络主题活动(贵州站)采访团走进花茂村,追寻红色印记,感受最美“乡愁”。

记者走进花茂村,山环水绕,满目苍翠,青山绿草尽现眼前,干净整洁的石板路两边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黔北民居,小青瓦斜卧坡屋顶,雕花窗洞开白粉墙,充满欢声笑语的农家小院,让人流连忘返。

千年古法造纸成为花茂村发展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让游客吃好、住好还要玩好、玩出文化味儿,这是当地的一大目标。2016年,热衷“非遗”文化的张胜迪被请回村,开起了“花茂人家”古法造纸工坊。她致力于将古法造纸技艺和当地特色文化深度融合,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创作,一枝花一片叶,加入传统古法造纸中,制成纸浆压花画,让采访团成员惊叹不已。

图为工人正在制作纸浆压花画。人民网记者 黄玉琦摄

乡愁,是花茂的情怀,更是花茂的文化。如今,千年古法造纸成为花茂村发展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花茂村的田园风光、村庄民居、星空大地,都被张胜迪画到了一张张纸上,制作成别具一格的纸浆压花画和书本、信纸、油纸伞等文创产品,大受游客欢迎、供不应求。

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美丽乡村

红色是遵义的底色。距花茂村4公里处的苟坝,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苟坝会议召开地,花茂村和苟坝村是当年红军长征途经之地,他们在花茂村停留住宿,并在苟坝村召开了“苟坝会议”。如果说遵义会议是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苟坝会议则是这次转折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图为“红色之家”农家乐。人民网记者 黄玉琦摄

近年来,花茂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体验红色之旅受到越来越多游客欢迎。据了解,2014年,在外务工的王治强回到家乡,彼时正值村里搞新农村建设,他于是改建了自家的院子,开了花茂村的第一家农家乐,取名“治强农家乐”。后来考虑到1935年时,家里曾住过红军,就改名为“红色之家”了。

如今,王治强家的“红色之家”农家乐,客人不断,生意红火。王治强不仅自己脱贫致富,他还解决了当地10多名群众的就业问题,每人每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他将接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承制陶工艺,用土陶守“乡愁”

图为花茂村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人民网记者 黄玉琦摄

53岁的母先才是花茂村母氏陶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在乡村特色旅游的带动下,做了大半辈子陶器的他,实现了从走乡串寨的土陶倌到非遗致富带头人的转变。如今,母先才开设的母氏陶艺馆成了村里现存唯一的陶艺作坊。

母先才过去制作的陶器以生活用品为主,个头大,游客带走很不方便。随着客流量的增多,他调整经营思路,开始制作小型工艺品;他还跟当地学校合作,很多美术学院学生在陶器上作画。

通过设备的更新换代,母先才在为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尽一份力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收益。如今,母先才的陶艺体验馆,已经成了游客必去的“网红打卡地”。而他的年收入,也从六年前的仅仅3万元,增加到了现在的30多万元。母先才笑着说,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欢迎各地的朋友到花茂村寻找“乡愁”!

近年来,花茂村支“两委”感恩奋进,立足优势选准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更加靓丽、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生态环境日益向好、治理能力大幅提升、精神文明丰富多彩,实现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活力不断显现。(黄玉琦 杨俊康)

(责编:宋美琪、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