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2日08:37 来源:学习时报
采访对象:胡坚,1956年生,浙江温州人。2004年5月任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2008年5月任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2017年1月任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2019年10月退休。
采 访 组:田玉珏 路 也
采访日期:2017年11月10日
采访地点:杭州市大华饭店
采访组:胡坚同志,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您曾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请您谈谈他的党建工作理念和战略布局。
胡坚:我是2004年5月从绍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上调来省委组织部担任副部长的,分管基层党建工作。那时习书记已经到浙江工作一年半多了。我切身感受到,习书记对党建工作特别重视,他一到浙江工作就深入基层开展细致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针对调研和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系统的工作部署和切实的工作举措。如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习书记在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围绕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浙江实际,就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巩固八个方面的基础、增强八个方面的本领”的工作部署。具体说来:一是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加强理论武装和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的本领;二是巩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全面推进经济强省建设,不断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三是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不断增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领;四是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领;五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全面推进“平安浙江”建设,不断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六是巩固党执政的体制基础,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不断增强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本领;七是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和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干事业的本领;八是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本领。这些工作部署,体现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对全面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作出了宏观谋划;体现了全面系统地加强党的建设的理念与思路,全方位、宽视角地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体现了他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实际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
大家都知道,习书记曾就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八八战略”,这个“八八战略”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习书记在这里提出的“巩固八个方面的基础,增强八个方面的本领”,我认为是党的建设上的“八八战略”。这个“八八战略”,集中体现了习书记的党建思想,体现了他对新形势下党面对各种挑战怎样加强党的建设的深入思考,特别切合浙江的实际和浙江党的建设发展要求,为当时浙江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成为当时浙江党建工作的总体思路与工作布局。这个“八八战略”同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今天仍然是浙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
采访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建“八八战略”很重要的一环。请您谈谈习近平同志当时是如何重视基层党建特别是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
胡坚:2004年12月26日,习书记专程到瑞安看望基层干部,调研基层党组织建设。在随后召开的基层干部座谈会上,习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重视基层的党。当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在三湾进行改编时,首创‘支部建在连上’。从那时起,我们党不仅确立了党指挥枪的重要原则,也确立了基层组织建设的组织制度。”那次座谈会,他强调了三句话:执政重在基层、工作倾斜基层、关爱传给基层。他是带着感情阐发这三句话的,让大家深受鼓舞和感动。
习书记当过大队党支部书记,也当过县委书记,对基层干部的工作有深切的体会,因此他对基层干部格外关注、充满感情,甚至可以说是高看一眼,多爱一分。他看望基层干部时,常说自己是“老基层”。有那么一段时间,有舆论抹黑基层干部,好像基层干部做什么都是错的。习书记为基层干部撑腰打气,强调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群众看我们党,首先看基层干部。广大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整个党的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谁也替代不了的作用。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了当时基层工作和基层干部面临的三个困难。习书记说,由于我们的经济还处于发展之中,体制还处于改革之中,社会还处于转型之中,因而在基层基础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许多矛盾、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权责不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权力小而责任重;二是压力较大,上有组织的压力,下有群众的压力;三是条件艰苦,现在城乡差距比较大,尤其是“三农”问题是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天下第一难事,而农村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
习书记讲这些,对基层干部来说就是遇到“知音”了。他由此讲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基层干部说的,就是要求大家要承受得住压力,在压力之下奋发有为,勇于担当,勤政为民;另一个是对各级党委说的,就是要求组织上真正关心重视、真正支持帮助基层干部。他特别强调,关心基层干部,最关键的可能不是给基层多少钱、多少人,最关键的是支持基层干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帮助基层干部分担责任、共渡难关。2004年10月,他在省委常委会上曾经说过:“有些问题,历史上政策不明朗,现在回过头来指责基层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要挑担子;有些问题,基层同志认识上有差异,允许他们有个过程,我们也不应责怪他们。”2005年6月,在习书记倡导下,浙江省委制定出台《关于认真落实“三真”要求,切实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三真”是指对基层干部要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提出了切实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养锻炼、加大对优秀基层干部的选拔力度等十条措施,每一条都言之有物,每一条都真正切实地解决问题。这个文件,在浙江基层干部中反响极为强烈,许多同志说是含着热泪学习这个文件的,大大激发了浙江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06年8月,习书记到台州仙居县白塔镇调研,开完座谈会的第二天,乘船近两个小时来到大陈岛调研。当时我也陪着一起去了。习书记专门了解基层干部的工作条件、生活保障等情况。当他听说岛上办公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干部宿舍条件仍然很艰苦,特意叮嘱说:“要加快宿舍改造,今后如果碰到困难,尽管找我。”习书记这种对基层的重视和对基层干部的关爱,始终激励着浙江的基层干部队伍,努力做到“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拼搏、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服务”。在习书记任上,一大批优秀干部充实到基层,夯实了基层基础;也有一大批干部从基层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极大激发了全省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关心基层基础建设,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建设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请您谈谈这件事。
胡坚:浙江是改革开放先发地区,也是先富起来的地区,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第19年位列全国省区第一,但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却是一块短板。习书记敏锐关注到这一点,在一次调研结束后,他把我们召集在一起,有针对性地说:“公章别在裤腰带,开会开在支书家,这怎么行?”他强调:“村级党组织没有固定活动场所,会严重影响基层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同时,针对当时即将结束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他说,通过先进性教育,一定要给基层留下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咱们就好好地解决党组织活动场所这个问题。
在习书记亲自关心下,我们开展了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的摸底式排查。结果令人震惊,全省竟然有8040个村党组织存在“无处办公”的问题,比例接近四分之一。于是,2005年6月省委出台《关于认真解决集体经济薄弱村村级组织办公场所问题的意见》,提出力争在2006年年底前使全省所有没有办公场所的村级组织基本上都有约1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接着从省里拿出几个亿,各级一起共投入资金14.3亿元,全省共新建了8000多个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实现了全省3万多个行政村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的全覆盖。到今天浙江还有很多基层干部经常说起这件事,说习书记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个困扰几十年的难题。后来,这个经验推广到全国。
采访组:非公有制经济活跃是浙江的特色和优势,同时非公企业党建也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习近平同志当时是怎样抓非公企业党建的?
胡坚:浙江作为经济发达地区,遇到的非公企业党建问题比别的地方早,也更具有典型意义。浙江的非公经济发展早,规模大,从业人员多,类型也比较复杂,对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2004年8月下旬,习书记在绍兴调研考察,主持召开了宁波、温州、绍兴、舟山、台州五市党建工作座谈会,主要谈的就是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他强调:“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领域,都要建立党的组织。不能认为单位小就觉得没有必要,更不能因为目前条件不具备就主动放弃。”他特别强调了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指出:“在非公有制企业,要进一步做好在符合条件的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把那些企业规模较大、影响也较大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建立起来。非公有制企业中已经建立的党组织,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目前尚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要通过在优秀员工中发展党员、加强对企业主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好工会工作以及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办法,推动这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此前,他在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按照“班子精干高效、党员形象突出、政治优势明显、促进发展有力、自身建设过硬”的要求,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覆盖面,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04年2月,习书记在一系列走访调研基础上推出非公企业的“凝聚力工程”,强调要提升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战斗力。他指出,要以党的思想来凝聚群众,以发展的目标来凝聚群众,以深入的群众工作来凝聚群众,以关心群众的实际困难来凝聚群众。实际工作中,习书记要求有条件的企业、浙江的商会都要建立党组织,没有条件的则与其他企业或者当地党组织建立联合支部,而且这些支部都要隶属当地乡镇或者街道党组织进行管理。针对民营企业党组织领导力薄弱的问题,习书记提出可以从党政机关选派年轻的优秀干部到民营企业中挂任党委书记,以此加强对民营企业基层党组织的领导。针对民营企业中党员流动性大、流动党员人数较多的情况,习书记明确提出,外出半年以上的流动党员必须把党组织关系带在身边,并要求当地党组织定期上门走访流动党员,定期召开流动党员工作会,有效防止“地下党员”的产生,以此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浙江在流动党员管理上创造了许多很好的经验与做法,如建立流动党支部,在各地浙江商会建立党组织,组建联合党支部,通过各种电教方式和通信方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浙江还创办了全国第一份非公企业党建杂志,刊登一些非公企业基层党组织管理的先进经验,并将这份杂志发放到非公企业当中去,以此指导非公企业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效果很好。由于习书记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浙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顺利开展起来。截至2007年6月底,浙江24080家从业人员在50名以上且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和从业人员在100名以上的规模企业,已建立党组织的达23986家,占99.6%,基本实现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全覆盖的目标,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采访组:我们知道,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请您谈谈他在浙江期间的要求和做法。
胡坚:我体会,习书记主政浙江期间,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抓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建设好各级领导班子。2002年他就强调,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的要求,狠抓各级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不断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保证党委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他特别强调,领导班子的“一把手”要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要进一步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善于立足一域谋全局,把握形势谋大事,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把握经济走势、了解文化态势,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谋划当前浙江,切实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和全党全国全省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不断提高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习书记很看重班子团结,强调“团结是班子建设的重要问题。讲团结是讲政治、顾大局的表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生产力、出凝聚力、出战斗力,也出干部”。对于加强团结,他提出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一把手”负主要责任。在《之江新语》中,他发表过多篇直观生动的讲班子团结问题的短文。比如,他讲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在团结问题上,“一把手”更应带好头,起好表率作用。那些“孤家寡人”、包打天下的“超人”,是不能长久的。只有靠“众人拾柴”和“三个臭皮匠”之力,靠大家帮衬,工作才能做好。比如,在书记和市(县)长的关系上,书记要总揽而不包揽,学会“弹钢琴”。市(县)长要到位而不越位。要做到补台而不拆台,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演一台“二人转”的好戏。习书记这里讲的团结是辩证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一团和气的。他反复强调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提出民主生活会要动真格,不能来虚的,要切实解决问题。
二是要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本世纪初,正是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际,一些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偏差,把经济发展简单理解为“唯GDP”,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针对这种情况,习书记旗帜鲜明地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他不止一次指出:“全体党员干部要认识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领导干部要多做埋头苦干的实事,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要甘于做铺垫之事,不要只想拿军功章、立凯旋柱。”2004年初,浙江在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中全面开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牢固的群众观,创为民、务实、清廉好班子”教育实践活动。习书记大力提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蹲点调查,了解民意;要敢于担当,求真务实,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要严于律己,做干净干事的干部。这项活动在浙江干部队伍建设史上留下了很大影响,今天浙江干部的这种风清、气正、劲足、实干的状态与当年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是分不开的。
在2004年省委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书记进一步阐述了干部在政绩观上存在的“五重五轻”问题,即重始轻终、重短轻长、重显轻隐、重易轻难、重局部轻全局。造成这种现象除了认识偏差外,还与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工作不科学、不全面、不完善有关。具体表现在:对显性的“政绩”考核多,对隐性的“政绩”考核少;定性评价的比较多,定量分析研究的却很少;注重数据报表多,采纳社会评价少;对班子集体考核多,对领导成员责任定位到个人的少;上级对下级表扬的多,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的少。习书记大力倡导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他指出:“有的人甘为人梯,长期铺垫,做打基础的工作,收获的时候他却走了。有的‘十月怀胎’时他不在,‘一朝分娩’时他来了。所以对干部要有客观的公认,这个关键在党组织本身。”
2008年10月,已经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习书记回到浙江考察,得知我们在搞干部双推双考(即县委书记通过参加考试竞聘副厅长),对这种做法进行了批评。他说,县委书记管着几十万、上百万人,党政军民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样样都在抓,有没有政绩都在那里摆着,还需要通过考试来看谁干得好吗?从这番话中既可以看出他评价干部的导向,也充分体现了他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和厚爱,直到现在我们很多同志都还记忆犹新。
三是高度重视做好领导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对于干部选拔,习书记主政浙江期间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要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在把握德与才的关系时,特别要注重德,把德放在首位。同时,德与才也不是抽象的,由于工作战线、事业领域的不同,德与才也都应结合实际加以具体化。二要正确对待民主测评。强调群众公认当然很重要,如果大多数群众反对,一般来说这个干部是有问题的。但讲群众公认绝不是单纯以票取人,干工作的干部往往会丢点票,不能形成“唯票”的导向,不要引导领导干部当“满票干部”,否则就会引导干部当“老好人”,不敢得罪人,甚至搞拉票、贿选。
习书记高度重视干部的实践锻炼。他多次指出,现在在一些地方,有的干部被列为后备干部、成为培养的“苗子”后,组织上就很愿意为他设好“台阶”,铺好“路子”,而恰恰忽略了把他放到艰苦的岗位上去磨炼;如果组织上真的把他放到艰苦的岗位上,他本人往往认为是对他的不信任。这其实是干部培养工作的一大误区。他强调,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千里马”要在大风大浪中经受考验,后备干部不能放在“温室”里去刻意培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磨难历练他,这样才能“曾益其所不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习书记指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欠发达地区、工作复杂的地方、挑战性强和困难较多的领域是培养干部的重要部位,也是选人用人应关注的地方。他主政浙江期间,一方面特别看重有基层经验的干部,推崇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另一方面将最强的干部配置到县委书记、县长这样的重要岗位上。同时,给一些实绩突出的县委书记解决副厅待遇,鼓励基层干部为一方百姓谋福祉、办实事。
在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中,习书记很重视发掘一些先进经验,在各个领域都树立了相应的典型。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温州市永嘉县后九夅村党支部书记郑九万。郑九万书记平时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在他生病以后,因为交通不便,山高路远,几十个村民就轮流抬着他走了几十公里的山路,把他送到温州市医院治病,并且,几十个农民等在病房外守着他,还凑钱给他看病,场面非常动人。温州日报的记者报道了这件事情,习书记得知后,作出重要批示:“老百姓在干部心中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后来,习书记还不辞劳苦,辗转几百公里,专程到后九夅村郑九万的家里去看望他。因为我是永嘉人,所以那天陪着习书记去后九夅村,他还笑着说叫我给他当方言的“翻译”。那天还下着雨,他替郑九万撑着雨伞走在山间小路上,那个场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在习书记的发掘和宣传下,浙江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大量的先进典型。像带领农民致富的舟山市定海区新建社区党支部书记余金红,将作坊式小厂逐渐改造成一家现代化大型国有企业的傅国定,在带领村民学习竹笋加工技术途中遭遇车祸去世的乡镇科技特派员邵志鹏……每年7月,浙江省委都要召开大会,表彰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为浙江营造了良好的向上向善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
采访组:浙江党建工作很有特色,有不少创新。习近平同志当时是如何看待党建创新的?
胡坚:习书记非常重视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创新探索。当时嘉兴依托96345服务热线成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站,开展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习书记得知此事后很感兴趣,专程赶到嘉兴考察。他还推动在浙江全省1700多个乡镇设立乡镇科技特派员,在3万多个村里设立了农村工作指导员。按照习书记的要求,我们从高校及科研机构中选派科技特派员到乡镇工作;从省市县三级机关中选拔年轻干部,到基层去挂职1到2年,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这么做,一方面锻炼了年轻干部,让年轻的干部在基层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增长才干。另一方面利用年轻干部学历高、眼界开阔的优势,帮助当地农民发展。现在浙江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已经做了十五六年,成效非常显著,为推进浙江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习书记大力推动下,浙江在改进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上进行了探索。2006年8月,省委组织部正式出台《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新的考核办法的一项创新是“实绩分析”考核项目,其中15个定量指标既包括地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人均经济指标,也包括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率、环境质量等社会文化发展指标;既考察经济增长的规模、幅度,也考察万元GDP建设用地增量、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地方政府负债率等涉及发展的成本代价指标。(下转6版)
这是浙江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一个重大突破。我们由此不断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法,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能够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选拔任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干部能上不能下,是干部工作中一个长期困扰的问题。针对当时一些干部中存在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习书记见事早、抓得深、谋得远,着力推进干部能上能下。他指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下有不同的下法,有纪律惩处的下,有不胜任工作的下,还有正常的退出机制的下,不能‘华山只有一条道’。”他在不同场合强调,要以改革精神解决干部能下问题。2003年至2004年间,温州148名机关工作人员因为办事拖拉、吃拿卡要、对待群众态度刁蛮等原因,受到行政告诫、降级、降职、撤职和辞退等处理,260多人被通报批评,震动了温州全市,也震动了全省。习书记就此批示:“各有关部门与各市县都应做全面探索。”
采访组:您作为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一定有不少机会陪同习近平同志到基层调研。请您谈谈他当时是怎么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的?
胡坚:习书记的调研工作确实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调研地点大多在基层农村、企业和学校,有时调研点之间的距离很远,坐车要坐很长时间,可他从来没有疲惫之色。我作为分管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部副部长,经常陪着他上午去一个地方调研,下午和晚上又去另外一个地方调研,很晚才能回到驻地。淳安下姜村是浙江当时有名的贫困村,也是习书记的基层联系点,当时道路不通,交通很不方便,每次去都要坐船,经过很长时间的颠簸,才能到达那里。在下姜村,他走访农户,与村干部座谈,鼓励农民养蚕搞沼气。他亲自到蚕房看养蚕情况,到沼气池看沼气发生情况,手把手指导下姜村民寻找发展之路。印象很深的一次是,从大陈岛回来,途中经过一江山岛。解放一江山岛是解放战争中打得很惨烈的一场战斗,也是人民解放军首次动用海陆空三军进行立体化作战才得以攻克的一个岛。习书记说,这样的革命纪念地,我们要去看看。但当时岛上没有停靠码头,地势险恶,尽管如此,习书记还是登上岛屿开展调研。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时浙江有90个县市区,习书记到浙江任职的头9个月时间里,就到66个县市区基层开展了调研工作,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并与地方和基层的干部交谈,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给他们以极大的鼓励与激励。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把所有的县市区跑遍了,真的很不容易。
习书记的调研工作特别细致深入。调研前,他会详细地询问当地情况,一些基础数据都要掌握到个位数。我当时分管基层组织工作,跟习书记外出调研前,都要把最新的党员数、支部数等再记一遍,以备习书记随时了解情况。在调研中,习书记从来不是走马观花地随便看看,而是要亲自上手操作。有一次,他去湖州市长兴县的一个电瓶车制造厂调研,原本以为去参观一下,没想到他直接走进车间,亲自试驾了最新出产的电瓶车。还有一次,他到下姜村调研,了解当地农民办沼气的情况,就详细询问村民养了多少猪,每天往沼气池里丢多少废料,够不够维持沼气等等。在村民屋里,习书记试着点燃沼气灯,看好不好用;他不顾气味难闻,亲自打开沼气池的盖子,捞出沼气池里的废料进行观察,并向大家介绍了他当年在梁家河时带领村民办沼气的经验。
习书记的调研不仅深入细致,还很贴近群众。他当过知青,自己也经历了许多磨难,与基层群众特别亲密,很容易与大家打成一片。大陈岛是台州市椒江区的一座岛屿,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带走了岛上的全部居民,毁坏了岛内设施,致使这座岛成为荒岛,后来在胡耀邦同志的号召下,一批青年开始上大陈岛垦荒。记得习书记专程去大陈岛调研的那天,海上风浪很大,同行的很多同志都被颠簸得吐了,即便如此,习书记还是坚持登岛。他来到大陈岛垦荒队员的家中,与大家坐下来聊家常。后来我又去过大陈岛,岛上的老农民到现在都还清晰地记得习书记同他们拉家常时的场景。还有一次,习书记到衢州市开化县红星村调研,看到村民赋闲在家的比较多,就提出“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意见并得到贯彻实施。直到现在,开化的百姓都还记着习书记说的这句话。这不是一个两个的特例,我们浙江很多基层群众都曾经见过习书记深入基层调研的情景,很多村里面还挂着当年他调研时的照片,很多基层的同志回忆起习书记当年调研的场景都是如数家珍,甚至感动得热泪盈眶。我觉得,习书记在调研过程中的这种细致入微的作风,这种贴近群众的感情,这种不辞劳苦的精神,使他对中国实际情况有远远不同于一般人的了解和掌握,这也是他后来提出许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底气所在。
在习书记的示范下,浙江党员干部坐在办公室的少了,访贫问苦的多了;跑上级机关的少了,下基层为群众办实事的多了。仅2005年上半年,浙江党员干部就实现了对全省3万名困难党员走访慰问全覆盖,给50.4万名困难群众送钱送物计3.1亿元,并与12.11万户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为群众办实事30余万件。
采访组:现在您回想起在习近平同志领导下工作的岁月,他给您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胡坚:习书记说自己在浙江当省委书记,对浙江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当下省情都要全面地掌握。所以他在浙江工作时总是特别细腻,了解情况也总是特别深入。有一次,习书记在衢州市江山市调研,在返程的车上,有一位工作人员聊到,附近有一个清漾村,存有一座毛氏宗祠。习书记听了,当即决定要到这个地方去看看。可是通往那个村还没有大路,车子不好开进去。习书记说,走路也要去看看。后来我们就在他的带领下,从附近的公路上下车,徒步走到清漾村进行调研。习书记看到毛氏宗祠已经成为危房,非常心痛,特批从省里拨经费,要求当地将毛氏宗祠修缮一新。现在的清漾村已经成为浙江省级文化村落,是当地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不仅如此,习书记对许多革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很重视,比如修建了嘉兴红船革命纪念馆,修缮保护平阳县凤卧乡浙江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革命遗址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习书记还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人,尤其是与群众在一起的时候,毫无大领导的架子,既真诚又朴实。他在浙江干部和百姓心目中的威信极高,大家都是真心地服他、敬他、拥戴他。记得有一次他去村里面调研,村支书对他讲:“习书记,我年纪大了,工作慢慢地要交给年轻人做了。”习书记就问他多大,村支书说53岁。习书记哈哈大笑,说:“你年纪哪里大了,我跟你年纪差不多,你还要继续好好干!”
在习书记主政浙江4年多的时间里,他总是保持着旺盛的精力,满怀热情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经常想,他这种工作的热情和精力到底从哪里来?党的十九大隆重召开的那一天,当我从电视里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主席台上,慷慨激昂地作了三个半小时讲话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其实他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以身许党、以身许国、以身许民,他的精神境界早已超越常人。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位伟大领袖,真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更是每一位百姓的福祉。
相关专题 |
· 《习近平在浙江》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