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1日11:16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许多地方建有“第一街”“步行街”等,但其先发优势已日趋弱化,有些陷入“本地人不愿来,外地人来了不如不来”的境况,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普遍存在整体环境亟待改善、历史文化保护挖掘展示力度不足、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商业业态单一且人口管理问题较多等问题。
为此,建议:
1.创新改造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模式实施片区微改造,制定“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建设导则和控制导则”等规范性文件,引入社会资本,交由中标企业负责改造、建设和运营,运营期满后交回政府。
2.传承历史文化,多维度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加大现存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及旧城风貌保护力度,坚持文化保护、挖掘、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历史,鼓励地方积极引进各种非遗大师工作室,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良好环境。尊重居民意愿,合理置换居住人群,腾挪产业空间,引入文创、科技研发等新型产业,形成多种业态复合共生的状态,提升城市经济新的消费增长点。
3.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改善人居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增加邻里花园和开敞空间,增强群众幸福感;注重建筑结构加固,实现改造后的建筑结构强度与新建现代建筑一致;着重开展消防设施改造;对街巷上空杂乱的线网进行规整。同时,积极注入新内涵,打破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路径依赖,突出“修旧如旧、建新如旧”改造原则,打造原汁原味的本地特色建筑,改善街区人居环境。
4.建立高规格协调机制,扎实开展改造提升工作。引导地方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组建专业队伍,集中精干力量攻坚。理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服务中心、属地街道、城市管理和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关系,提高建设管理效率;引入专业物业服务公司,实行物业化管理,提升街区管理水平。
相关专题 |
· 2021年全国两会各民主党派提案选登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