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9日15: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除了一双胶鞋、一身迷彩服外,巡山时的李玉花还喜欢穿独龙族特有的独龙毯做的衣服,五彩斑斓的线条,如同彩虹一般炫目。当地老百姓便叫她“彩虹护林员”。
李玉花的家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熊当小组。怒江州地处西南边陲,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78.08%,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被誉为东南亚“水塔”“植物王国上的明珠”和“世界动植物基因库”。
据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核算,2017年,怒江州生态资产价值达6217亿元,其中,全州生物多样性价值高达2006亿元。
虽然拥有价值连城的自然资源,怒江州却是云南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该州98%以上的国土面积是高山峡谷,垦殖系数不足5%,有12万余人生活在山区、半山区和450公里国境线附近。
因为贫穷,李玉花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结婚后,她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和读小学的两个孩子;全家5口人只能靠务农和丈夫外出打零工的收入维持生活,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生活十分贫困。
2016年,李玉花第一次听说“生态护林员”的工作,知道这份工作既不用离开家又有收入,她便报了名,当月便领到800元补助。
对李玉花来说,这份工作不仅意味着一份稳定的收入,还能让她守卫祖祖辈辈都离不开的原始森林和峡谷里湍流不息的江水。
生态护林员的工作都在野外,李玉花是这支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每次巡山,他们都要翻越崇山峻岭,在原始森林里穿越峭壁、雪山。在没有桥的河上,他们要用麻绳把身子绑在溜索上,用力一蹬,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空滑向对岸。
他们到管辖的村寨进行宣传,粘贴标语、标牌;对农户野生动物肇事受灾情况进行走访、照相、登记;参加义务植树,努力做好管护区的动植物保护。
除巡山护林外,在当地农林部门的扶持下,李玉花家种植了草果、黄精、重楼、茶叶、葛根等12亩;她还学会了养蜂,迄今已养了10多箱蜂;加上每月800元的护林员补助及各项惠民补贴,家庭人均年收入增加到8000余元。
2017年,独龙江乡从全乡1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每户选聘1人为生态护林员,2018年实现了整族整乡脱贫。
4年来,李玉花和全县的生态护林员巡护次数9.2万余人次,每人每年不低于24次。在护林员的宣传下,有的群众主动上交了枪支;有些挖药材的村民被护林员劝离;护林员巡山时还收回了大量铁夹、鸟网;破坏森林资源、非法侵占林地的林政案件查处率由65%增至80%;森林病虫害发生率由0.4%下降至0.3%,防治率从84%增至90%。
“通过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把怒江的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是怒江生态脱贫之路。”怒江州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吕超说。
2016年,怒江启动实施生态护林员政策。据怒江州林业和草原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20年,怒江州共聘用生态护林员31045人。
“现在的护林员数量与生态护林员政策实施前的2016年前相比,增加了10多倍。”吕超说,生态护林员每年每户增加收入1万元,人均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加上贫困户领取低保金、粮食直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边民补贴等各类补贴及农耕种植,收入约4000元左右,户均累计年收入超过1.4万元,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同时,生态护林员的增加,加大了全州森林资源管护力度,人均管护面积从原来的10410亩减少至现在的600亩,森林火灾及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破坏资源案件大幅减少。目前怒江州林分平均蓄积量居云南省第一,森林覆盖率居云南省第二,2018年实现全州全年无森林火灾。
“被选聘的生态护林人员都来自贫困户,这些曾经的砍树人变成种树人,烧荒人变成护林人,在保护绿水青山中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吕超说,这支队伍不仅在护林植树中脱贫致富、学技增收,还为怒江州的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相关专题 |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