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一线抗疫群英谱

多位志愿者、心理咨询师为人们提供心理援助——用“心”抗疫,为你守候

本报记者  韩  鑫  田豆豆  吴  君

2020年03月05日07: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战疫一线,有这样一群人,正在用“心”抗疫。一个单独的房间、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他们用声音传递温暖、用情感消除恐惧,为奋战在一线的战士构筑一道爱的防线,他们是心理咨询师。

成为最好的倾听者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很多人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冲击,普通人担心自己患病,会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一些患者家属,由于亲人隔离治疗,自己无法陪护,而产生无助、愧疚等心理;还有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2月28日,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志愿者、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凤兰告诉记者。

李凤兰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1月底,她从校友群得知华中师范大学要组建心理热线的消息,立刻报了名。“刚开始报名参加的心理咨询师大概100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我们,报名者达到上千人。”李凤兰说。在网上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志愿者们排班守候,以文字、语音等多种形式接听热线。

咨询者情况各异,“特别引起我重视的就是仍战斗在一线的公务员、社区工作者等群体,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既怕自身被感染,又害怕把病毒带给家人,因此很需要情绪宣泄的出口,我们则成为最好的倾听者。”李凤兰说。

接听援助热线已成习惯

“我在一线做核酸检测,每天进实验室都很担忧,下班又不敢跟家人接触,我该怎么办?”晚上9点左右,在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上,咨询师卢宁艳接到了一位刚下班的护士求助。卢宁艳一步步帮助她平复心情、纾解焦虑情绪。

“一线的医护人员压力大,面临很多情绪困扰。”卢宁艳是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系讲师,1月底入驻平台以来,已先后帮助10多位医护开展心理援助。“现在每天坐在电脑前,接听援助热线,已成为一种习惯。”卢宁艳以“用‘心’抗疫”来概括自己的服务工作,“医护人员们在冲锋陷阵,我力所能及的就是努力为他们构筑一道心理防线。”

“21床的王奶奶昨晚睡得还不错。”2月27日,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梅俊华接到管床护士的电话,轻吁了一口气。

5天前,王奶奶刚住进医院,因为儿女在照顾她期间疑似感染了新冠肺炎,心情低落,不吃不喝不睡觉。2月25日,病区护士把情况紧急反馈给了“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组长肖明朝、副组长李静和梅俊华穿上防护服就来到了王奶奶床头。“我们已经找医生了解过您的病情,不重,只要您配合治疗,过不了多久就能出院。”随着三位医护人员轮番安抚,王奶奶慢慢平静下来。

“部分人因为对疾病的恐惧等,容易产生失眠、焦虑和抑郁情绪。”第十批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领队肖明朝说,心理干预非常重要。2月18日,肖明朝所在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10支医疗队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联合成立“阳光医院”,组建了“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除了面对面交流,肖明朝还与重庆医科大学后方的心理医生线上联系,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为患者服务。

尽最大努力帮助更多人

“谢谢您,朱老师,我心里舒服多了。”2月25日,一通长达40分钟的心理援助电话后,心理咨询师朱晗媛受到了对方的肯定,欣慰地笑了。这通求助来自一位普通民众,咨询者自述在小区封闭管理后,担心家人被感染,变得敏感,反复处理家中卫生,因此与家人之间产生摩擦分歧,心情有些焦躁。

“疫情当前,我能够理解您想要努力保护家人的做法。”电话里,朱晗媛语气柔和,先共情理解,然后引导对方谈谈平时在不被家人理解时是如何做的,有针对性地提供适用办法,帮对方缓解与家人之间的矛盾。

一番心理安抚,让这位求助者缓和了心绪。“这是一个月来,我援助的十几位求助者之一。”朱晗媛在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心理咨询师,2月3日在微信公众号看到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招募志愿者,便主动报名参加。

朱晗媛说:“受疫情影响,一些人会产生无力感,由此产生压抑、悲伤、焦虑等负面情绪,需要及时予以疏导。只要社会需要,我就会尽最大努力帮助更多人,一起渡过这一关。”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05日 04 版)

(责编:常雪梅、王珂园)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